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憂鬱",共有745筆資料

喜歡頻繁說「我」的人,可能有情緒困擾

話題總是繞著自己的人,也許不是自戀狂。相反的,研究發現,那些一直說著「我……,我……」的人可能有憂鬱、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傾向。
2018-06-06

正念冥想,有助預防重度憂鬱症

據統計,約10~24%的人一生中會出現亞臨床憂鬱症狀,而這狀況正是引發重度憂鬱症的關鍵風險因子。根據一篇發表於《家庭醫學年鑑》的研究顯示,8週的正念冥想有助於亞臨床憂鬱症患者(subclinical depression)免受重度憂鬱症的侵擾。
2018-06-06

落實得舒飲食,可減少1成憂鬱症風險

一份於「美國神經學學會」年會上發表的新研究指出,飲食中含有大量的水果、蔬菜和全穀類能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2018-06-06

養寵物不只有益心理健康,還能療癒精神病患

一項由英國利物浦大學團隊進行的研究指出,養寵物能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帶來寶貴的支持。這或許與寵物可以強迫他們與外在世界保持聯繫,並保持身體上的活動有關,且養寵物還能讓人擁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2018-06-06

瑜伽能緩解憂鬱症

研究發現,每週進行瑜伽及深度呼吸的練習,可幫助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患者。建議醫師可將瑜伽中讓人平靜的姿勢和冥想,列入憂鬱症治療。
2018-06-06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根據一項紐西蘭的研究顯示,罹患焦慮疾病的青少年成年後較容易產生心理及藥酒癮問題。研究者觀察964位14~21歲被診斷為有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及恐慌症的青少年,結果發現他們在成年期初期較容易罹患藥物濫用症、憂鬱症或焦慮症,且青少年期出現焦慮症的類型愈多,成年期初期出現憂鬱症的可能性及嚴重性愈高。
2018-05-30

喜歡將「我」掛嘴邊,也許不是自戀,而是情緒困擾的警訊!

你身邊是否有朋友在聊天時,總是喜歡說「我」今天…、「我」可能…、「我」最近…,將話題不斷圍繞著「我」說個不停呢?當朋友不停說自己的時候,也許不是自戀,而是在向你發出求救訊號!根據一篇2018年3月刊載於《每日科學》的研究指出,一直說「我……,我……」的人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
2018-05-28

糖尿病患的憂鬱,如何解

糖尿病患者中高達33%有憂鬱症,遠超過一般慢性疾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何以糖尿病患者得憂鬱症的比例會如此高?是因為飲食控制的壓力,還是諸多併發症之故?患者又該如何調適?前些時日聽到一位長輩因糖尿病併發症不幸過世,不禁有些傷感,該長輩為嗜好美食之老饕,數年前當他被告知有糖尿病需控制飲食時,立刻翻臉並且否認他有糖尿病,仍然如同往常一般享受美食,期間有多位醫護相關之親朋好友規勸,這位長輩仍一直不為所動,因此造成今日的英年早逝。這個事情讓我回想到故總統經國先生,他亦是糖尿病患,積其一生踏遍數次台灣,享用了無數的小吃美食,不為糖尿病所動,但仍提早撒手西歸與世長辭,這些人真可謂「問世間美食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2018-05-16

你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憂鬱症雖然仍找不出確切的主因,但累積的經驗顯示,憂鬱症患者的確在生理、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上,具有普遍共通性,所以在認識憂鬱症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自己是否擁有這些特質。有人說:「21世紀是憂鬱症的世紀」,根據國外一項研究發現,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損失為所有疾病的第四位;到了西元2020年,憂鬱症將取代意外災害、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愛滋病等,躍升為第二位死因,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將對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由此可見,憂鬱症是一項值得重視且人人應該認識的疾病。
2018-05-16

陪他走過憂鬱的日子

憂鬱症患者身心十分疲憊、痛苦,許多的病患和家屬朋友對憂鬱症都不甚了解,對於該如何陪伴患者度過難關,常顯得有心無力不知所措……「憂鬱症」一詞在家庭醫學常識中甚少被提及,然而卻是心理衛生教育上必須探討的主題之一,一般家庭不懂得預防、不明白治療過程、不知如何調適,而產生總總疑慮或不知所措,因為沒有這一方面症狀的認知,所以也就沒有警覺該往憂鬱症方面尋求治療,另一方面許多傳統家庭觀念避諱談及精神情緒的問題,誤解精神醫療的過程,以及社會不當地冠上標籤,都可能造成患者更加精神耗弱,得不到支援和治療,使病情更重。
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