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疾病保健

人工膝關節如何評估要不要換?

關節疼痛,常讓人寸步難行而備感艱苦,但是換上人工關節後,是否真能一勞永逸,讓人快步直行?
2018-04-25

類風濕性關節炎置換人工關節安不安全?

何種情況下可以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它效能如何?可以使用多久?手術後,關節的功能能夠恢復多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經過30多年來不斷地研發改進,已有長足的進步,已成為骨科最普遍常見的手術之一。根據健保局的統計資料,目前台灣地區一年約有1萬例人工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手術,其中約4%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
2018-04-25

類風濕性關節炎復健,怎麼做?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該如何做依據病情輕重,如何選擇適當的在家中,又有哪些自我復健的方式?對於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運動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只要在適當的範圍內運動,它不僅可以幫助關節復健、維持肌肉力量,更可讓病患減少病痛感,在心理上獲得助益。對病患而言,運動的目的包括下列五項:
2018-04-25

吃補肝丸、藥酒、維他命保肝?當心越補愈傷肝腎

別再做試藥的小白鼠,坊間隨手可得的成藥、補肝偏方,以及成分不明的藥酒、維他命,除增加肝臟負擔外,更是造成肝功能受損的主因。一項調查指出,國人最擔心的潛在疾病,以「肝功能不佳」居冠,其次為「高血壓」和「膽固醇過高」。要有好肝,最基本的保健之道是不熬夜、多休息、不抽菸、不喝酒、多吃蔬菜及控制飲食,但調查卻發現,有20%的民眾會尋求坊間各種偏方,12.4%的民眾會以健康食品來改善肝功能,顯示民眾捨近求遠,甚至本末倒置的情況十分普遍。
2018-04-18

新保肝運動,養肝零負擔

古人因飲食匱乏,因而有進補的觀念,然而,現代人營養豐富,每3人就有1個有脂肪肝,保肝不能再用吞藥喝補等老方法,定期追蹤,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才能擁有好心肝。
2018-04-18

搞懂15個心臟病迷思,防堵心臟病

面對身體的馬達──「心臟」,你是一知半解,還是完全不了解?別讓錯誤的觀念,延誤了護心工程。心臟病指的是什麼?在眾多心臟疾病中,一般人所謂的心臟病以「冠心病」居多,由於動脈硬化或心肌缺氧會引起心絞痛、狹心症,如果缺氧長達30分鐘,就會引起心肌梗塞。為了讓一般人對於心臟疾病的觀念更加強,慈濟大學內科專任助理教授暨慈濟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賴嘉珀和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柯文欽,特別就臨床上容易混淆的15個疑問提出澄清。
2018-04-18

心臟健檢項目多,哪些需要做?

多數人常對健檢的結果深信不疑,但卻忽略健檢報告的準確性及全面性,到底怎樣的檢查項目和結果,能讓人高枕無憂有好「心」。不論是「母親節」、「父親節」或「重陽節」,常可以聽到坊間健檢中心大力鼓吹「關心長輩及家人的健康」,而「關心」之道,就是建議每個人定期健檢,特別是生命之源的心臟,40歲之後最好每年都有一次完整的檢查。
2018-04-18

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狹心症、心絞痛等心臟病症狀如何區分

看似腸胃、筋骨出了問題的胃痛、肩頸酸痛,肇因竟是每天平均奪走31條人命的心肌梗塞,即使不是高危險群也不能大意。國際大導演李安的父親李昇在今年初因急性的心肌梗塞過世;前大法官被提名人法治斌,在去年9月中,因為突發性的心肌梗塞,撒手人寰;以一曲「流浪到淡水」走紅的金門王,也因心肌梗塞發作,突然倒地不起,送醫不治。這些人平時健康情形良好,忽然發病不僅讓周遭的人措手不及,更提醒了大眾平時切勿輕忽身體的任何不適。
2018-04-18

金三角打造健康「心」生活

​想要護心,生活、飲食、運動缺一不可,三管齊下才能為健康「心」生活奠下扎實根基。不管你是否罹患心臟病,護心之路都非一蹴可幾,生活上的保養之道,必須自己落實,想要過得更自在舒適,不妨聽聽專家的建議。心臟病高危險群或心臟病患者相當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享受性生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科主任劉復康舉日本的統計數據說明,心臟病患者因為夫妻性生活而致命者約有1%,如果性生活採取簡單不太費力氣的姿勢,心臟的負荷約為每小時跑6公里的運動量,所以心臟病患者多能保有正常的性生活。
2018-04-18

腸內好細菌,讓便祕說拜拜

便祕是現代人常見的消化問題,據估計80%以上的人,都曾遭遇過便祕,對大多數人來說,便祕並無大害,但有時候便祕卻是一些疾病的訊號。現代人生活緊湊,每天早上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被窩,在漱洗之後就匆匆出門上班,根本沒有時間從容地吃早餐,更別說是「蹲馬桶」了;再加上工作的壓力,忙於處理問題或是四處奔走,可能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於是「便祕」就成了忙碌工商人的「正字標記」。
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