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林耕新 溝通,才是治癒憂鬱症之鑰!

溝通,才是治癒憂鬱症之鑰!

出處/ 2004年7月號/第218期  
撰文/
瀏覽數 : 2839
收藏 瀏覽數 : 2839
溝通,才是治癒憂鬱症之鑰!

憂鬱症除了情緒低落外,常伴隨身體不適,包括1腸胃道問題;2食慾改變;3未經規劃的減重或體重增加;4躁動不安或活動變慢;5疲倦或無精打采;6睡眠型態改變;7各種身體的疼痛。由於生理症狀常是就醫的主要原因,因此個案與醫師間的溝通非常重要,才能正確診斷及有效治療。


美國精神醫學會建議,第一次發病的憂鬱症個案,症狀緩解後需持續服藥,然而,醫師時間有限,加上個案諱疾忌醫、家人不支持、藥物的副作用,若缺乏溝通可能讓個案中斷服藥,無法有效治療,若合併生理疾病,更可能病情惡化或致命。


醫師應注意,有效的溝通包括診斷疾病及解釋治療計畫,與個案一起決定療法,同時解釋原因、作用機轉、優點、費用及副作用。另外,應詳細解釋生理問題或情緒低落的急性症狀,通常數週或數月會緩解,但為避免復發,需再服用抗鬱劑至少四至五5個月,如果已復發過三次以上,則需服藥至少三年,有些人甚至需要終生服藥。


定期回診及追蹤是個案與醫師良好溝通的開始,藉由深入會談,醫師可教導家人注意個案的情緒變化,並觀察是否出現自殺意念,及時處理。與個案討論副作用非常重要,若有副作用,可電話追蹤,解釋並教導具體的處理方法,如腸胃道不適,建議勿空腹服藥;若出現嚴重副作用,考慮換藥;如症狀改善,醫師也需在六至十二週後再評估病況。若個案中斷治療,需詳細解釋持續治療對預防復發的重要性。了解個案可能出現的困難及持續治療的障礙,才能適時協助並討論出解決辦法。


若合併其他生理疾病,最好結合各科醫師共同處理。除藥物治療外,各專科醫師可商請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或護理人員提供衛生教育、症狀監測、短期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作用、副作用的解釋,使服藥遵從性、治療結果或滿意度都能達到最佳狀況。


醫師可用個別化方式,教導憂鬱症知識,利用設計好的單張讓個案記錄生理疾病、症狀、副作用、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或在治療階段的任何改變。個案的疾病相關紀錄最好隨時攜帶、放在健保卡旁,以便緊急時供醫療人員參考,不論轉介給哪科醫師,皆可主動提供,以利病情了解及追蹤。醫師可讓個案在看診前先寫出問題,或先提供書面資料,解釋常見疑問,看診時先關心發生的問題,若其表達能力有限,須找一位家人或朋友陪伴學習,或為個案發言。


憂鬱症個案常在一般診所出現,他們不知生理的問題起因於心理,需要醫師專業的溝通技巧,才能清楚了解憂鬱症及其治療,並有機會主動參與,以提升滿意度及治療遵從性。切記,持續關心並追蹤個案狀況是治療憂鬱症的成功之鑰,長遠來看,良好的溝通也是降低醫療及社會成本最省錢的方法。(作者為高雄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主任,由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個管師劉秀珠整理)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