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葉金川 Keep Working、Keep Walking

Keep Working、Keep Walking

出處/ Web only 
撰文/
瀏覽數 : 12734
收藏 瀏覽數 : 12734
Keep Working、Keep Walking

台灣男性75歲的存活率只有64%,80歲只剩50%,為何老年男性存活率偏低?應該是受健康認知與行為落差的影響。「keep working」加上「keep walking」能讓我們邁入老年後維持身心健康,能夠過有活力、有質感的生活,而這種健康生活的觀念需要更多基層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的參與和推廣!

Keep Working繼續工作

近日和醫療奉獻獎發起人、秀傳醫療體系黃明和總裁聚餐,討論第36屆醫療奉獻獎相關事宜,黃總裁已經84歲,依然充滿活力、神采奕奕、精神飽滿,我好奇地詢問他有什麼保健祕方?

他神情開朗、幽默風趣的回答「沒甚麼特別的啦,就是Keep Working!」

老人需維持勞動力

年過65歲後Keep Working,不見得是為了經濟因素,有可能是為了保持活動力、保持規律生活、保持自我價值、人際互動或社會連結等。

我醫學院的同學們(74、75歲)絕大部分仍繼續醫療工作,有人是part time看診、有人當顧問、有人在學校兼課、有人寫書寫文章,也有人是參與學會或協會、公益社團的服務工作。

邁入高齡後,不論是有薪或無薪的工作,可以視自己的體能、時間和能力狀態來做安排,只要保持勞動參與,就對身心健康有幫助。

不過,根據勞動部中高齡與高齡勞動統計資料,台灣年長者的勞動參與率只有9.6%,遠低於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的19%~37%。這一方面是原本的工作並沒有可以用其他型態例如兼職的做法,再則可能是沒有意願或沒有管道參與。雖然如此,現在越來越多人會去當志工,這也是保持勞動力、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種作法。

Keep Walking是易做到的健康生活方式

根據ㄧ項調查資料,台灣民眾每天走路平均5千步,在參與研究的46個國家地區中排名26。走路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用來保持體能且容易維持的習慣,但是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台灣民眾有走路習慣的比例仍低;因此,要鼓勵民眾建立走路運動習慣,政府可以設計一些獎勵性的宣導活動吸引民眾參加。

我太太的人壽保險公司提供一個獎勵走路的活動,每天完成7500步,持續記錄與達標之後,就可以獲得一些保險方案的優惠。

年老後,要維持勞動與身心健康,也許「Keep Working」並不是所有的中高齡者都適用;相對而言,「Keep Walking」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健康生活方式。

台灣生命表中老年人口存活率偏低

內政部公布的「111年(2022)簡易生命表」資料顯示,男性75歲的存活率只有64%,80歲時為50%,到了85歲則降至36%;女性是75歲時有81%,80歲為71%,到85歲則下降至57%。

這樣的存活率真的很低,也可以說,英年早逝的很多。而其中,社經地位較高者、自由業者,存活率明顯較高;為何因為社經地位的差異,存活率有差距?

難道是財力影響之故?但是,台灣已經推動全民健保三十年,是個醫療平權相當進步的國家,就醫負擔應該不是主要影響要素。

健康認知與行為的落差,影響存活率

我認為健康知識的認知與健康行為,對存活率的影響最重要!因為對醫療知識沒有足夠的認知,例如不知道三高、不知道肥胖與新陳代謝症候群、不知道做篩檢可以預防疾病等,就不會去運動、吃健康飲食、做健康檢查等行為。

透過教育和宣傳,民眾可以了解到什麼是健康、如何保持健康、預防疾病。例如,營養均衡、適量運動、做疾病篩檢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要素。加強健康認知不僅能夠使個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還可以降低社會的醫療負擔。

要改變民眾健康認知與健康行為的落差,應該善用遍及各地的衛生所、開業醫師、地區醫院、社區藥局等第一線的基層醫療體系,為民眾提供這方面的認知教育與預防保健篩檢;而目前已有不少醫療診所已經開始進行。

南投埔里的陳宏麟醫師投入很多心力推動衛教,建立包含醫師、營養師、衛教師、護理師的醫療團隊,設立健康食堂、適合長者的健身房與巷弄長照站,教導民眾做好自主健康管理,照護身心健康。

宜蘭羅東的游能俊醫師則是將自己的診所定位為糖尿病的預防與併發症的預防與治療,教育民眾怎麼吃及養成健康生活行為。

政府機構及各基層醫療單位,當然可以推動上述類型的做法,例如癌症篩檢、菸害防制,讓第一線的醫療診所、藥局等除了提供患者就醫的便利性外,可以與其他健康機構和社區組織合作,共同推廣健康知識和疾病預防,為民眾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服務。

廣設醫學中心解決不了問題

消除健康認知與健康行為的落差,是改善全民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門,透過教育宣導,能讓民眾採取對應的行為,所以,我們不能只著重於到處廣設醫學中心,政府太強調治療,特別是重症醫療,在這同時,也應調整基層醫療單位的定位,推廣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才能為國人的身心健康提供真正的保障。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