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沒打新冠疫苗長者怎麼保護自己?5月最新防疫措施報你知

沒打新冠疫苗長者怎麼保護自己?5月最新防疫措施報你知

出處/ 大家健康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368
收藏 瀏覽數 : 3368
沒打新冠疫苗長者怎麼保護自己?5月最新防疫措施報你知

本土新冠疫情自3月底逐漸升溫,現階段逐漸邁入高峰,但政府研擬從完整接種加強劑疫苗的民眾開始鬆綁管制,呼籲民眾儘速施打疫苗。假如長輩因體質無法接種疫苗,該怎麼保護自己?(2022.0504更新)

截自4月30日,疫苗覆蓋率第1劑為84.82%、第2劑為80.08%、追加劑(第3劑)為59.58%,其中65至74歲長者追加劑涵蓋率為73.7%、75歲以上為59.7%,長者疫苗接種仍有努力空間。(延伸閱讀:解封需再提高疫苗接種率 各族群到哪預約?懶人包告訴你

5月2日至13日期間,各地方將進行6至11歲兒童的莫德納疫苗接種。(延伸閱讀:兒童打新冠疫苗副作用強嗎?0-5歲沒疫苗怎麼防感染?各族群最新疫苗接種時間一次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27日宣布最新防疫規定如下:

1.4月28日起,快篩實名制上路。

2.4月27日,取消實聯制,改以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

3.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維持至5月31日。(延伸閱讀:免疫力下降成防疫隱憂!營養師推薦6大營養素食物預防染病

目前~5月底防疫措施:

一、即日起取消營業場所/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餐飲場所等)實聯制措施,鼓勵民眾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

二、現行戴口罩規定維持不變,除例外情形時得免戴口罩,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

(一)唱歌時,維持須戴口罩。(延伸閱讀:快篩可信賴嗎?與 PCR檢測有何不同?

(二)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且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

1.室內外從事運動。

2.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

3.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

4.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5.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6.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7.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三)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延伸閱讀:防新冠肺炎感染,安全進出醫院必做7重點保護自己和家人

(四)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

三、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四、賣場、超市、市場:依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不另要求人流管制;開放試吃。

五、高鐵、台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開放飲食。

六、餐飲場所:應嚴格落實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違反上述措施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

七、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之防疫措施辦理。

家有沒打疫苗的長者,家人如何保護?

雖然丹麥、歐美各國逐漸解封,Omicron疫情仍在亞洲席捲日本、新加坡、香港,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可能下一個就是台灣。」他認為,流行病學上不可避免「與病毒共存」至少要六成感染率,要逐步解封邊境一定要加入疫苗施打,將長者第三劑接種率提高至八成,下半年才能安心解封。(延伸閱讀:新冠疫苗第三劑選哪種?疫苗混打效力最好是BNT+BNT+莫德納?)​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冬天若有陽光,會讓人感到有朝氣,政策逐步解封,也能讓人感覺不再被困住,能減少焦慮感,有助於增進整體民眾的心理健康。對於發放禮卷提升民眾疫苗施打意願,她認為,對年輕人來說有部分誘因,但對長輩說服力不強。

長輩身體狀況不同,葉雅馨說明,有些健康、體力好的長輩,早已完成接種,也能自在地到戶外活動;但另一群有慢性病、免疫功能較差的長輩,非常擔心疫苗造成副作用,身體恐無法承受,雖然知道沒打疫苗缺乏保護力、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等,但仍沒勇氣接種。(延伸閱讀:心臟病人接種AZ疫苗,還是莫德納、BNT好?接種前後留意9大事項降副作用

葉雅馨認為,隨著疫情趨緩、國際逐步解封,國內也開始朝與病毒共存的方向,若長輩不願施打疫苗,政府無需再給予過多壓力,不過要避免去人群多的地方、並將口罩戴好、勤洗手,家人也要格外注意,拜訪長輩前避免太多足跡、勤洗手或加強酒精消毒防護、家族聚餐地點慎選、公筷母匙等,做好自身的保護,才能減少長輩染疫風險。(延伸閱讀:新冠疫情流行期間銀髮族更憂鬱及焦慮,7個作法傳遞關心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