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防中暑及熱傷害,嬰幼兒、老人、慢性病患者這些事千萬別做!

防中暑及熱傷害,嬰幼兒、老人、慢性病患者這些事千萬別做!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027
收藏 瀏覽數 : 3027
防中暑及熱傷害,嬰幼兒、老人、慢性病患者這些事千萬別做!
基隆一名83歲的老翁,疑似在清理排水不良的溝渠箱涵時,因天氣太熱,導致中暑或熱衰竭不治,被發現時已暴斃多時。全球暖化,不只台灣有過熱猝死的案例,每年歐洲熱浪來襲,也經常會聽到關於熱傷害的新聞,但到底什麼是「熱傷害」?天氣愈來愈熱,民眾應具備對抗高溫的能力,建議養成多喝水、控制三高的習慣,遠離暑氣威脅。

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的心臟功能大不如前,容易出現血液循環不良,使得體內膽固醇、脂肪累積,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腦梗塞,甚至猝死。而夏日氣候炎熱難耐,身體會大量流汗,體內血液容易因為缺水而減少,使血液變得濃稠、容易阻塞、肢體末梢血液供應不足,進而引起血管栓塞,提高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機率。

 
喝冰水解渴、冷氣開很強
不僅無法消暑,還會引起心肌梗塞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定義,高溫是指35℃以上的溫度,而熱浪則是連續五日最高氣溫超過該區30年的氣候平均5°C(9°F)以上;簡單來說就是天氣在某一段時間內,持續地保持異常高的氣溫,也有可能伴隨很高的空氣濕度。

正常人的體表溫度是36.8℃左右,如果氣溫高於35℃,人體熱量不容易散發,汗液不容易蒸發,會感覺到非常難受,所以將高溫定為35℃是考慮人體的狀況,也就是說與人體的舒適度有關係。

大家都知道,冬天低溫會增加猝死風險,其實高溫也能熱死人。研究顯示,當氣溫小於15°C或大於32°C時,死亡率就會相對提高。高溫熱浪,不僅容易衝擊心血管疾病,引發猝死,熱壓力相關的慢性健康損害,也可能表現在生理功能、代謝過程和免疫系統的傷害上。

熱傷害症狀包含頭暈、吃不下飯、全身疲倦、噁心嘔吐、全身無力。一般來說,因高溫造成的熱傷害可分為以下五大類:

1. 熱水腫(Heat edema)
2. 熱痙攣(Heat cramps)
3. 熱暈厥(Heat syncope)
4.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5. 熱中暑
 

以民眾最關心的心肌梗塞為例,民眾天氣熱時,都會習慣在室內開冷氣消暑,但離開冷氣房,戶外仍舊熱翻天,如果室內冷氣又開得很強,一冷一熱也容易刺激心血管收縮。

此外,民眾習慣喝冰水或冰飲來消暑,殊不知在大量流汗後飲用冰品,反而容易導致胸口鬱悶、呼吸急促,對身體很傷,最好喝溫開水解暑,比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假如真的不喜歡喝水,又想來杯清爽的飲料消暑氣、解口渴,不妨參考延伸閱讀【喝冰水解中暑?熱氣難消!】,跟著中醫師DIY自製飲品,生津止渴、潤肺養胃更健康! 
 

嬰幼兒、老人、慢性病和戶外工作者
如何防範高溫引起脫水、中暑等熱傷害?

連續高溫容易對戶外工作者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脅,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等,對高溫的適應能力較差,容易造成健康衝擊。只要氣溫超過36°C,氣象局就會發布高溫訊息,提醒民眾盡量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並做好防曬與補充水分,以免中暑。事實上,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熱傷害,但其中又以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患者及戶外工作者為高危險族群。
 

嬰幼童:小朋友的成長階段一般分成新生兒期(1個月內)、嬰兒期(2個月~1歲)、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3~6歲)以及學齡期(6~12歲)。由於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調節體溫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

此外,嬰幼兒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快,容易導致出汗量較大,加上3歲以下的寶寶對於「冷」的認知以及本能反應和表達能力都還不構成熟,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因此需要家長幫忙多加留意寶寶的情形。

【防範方式】

1. 寶寶需要適度的戶外活動來增強體力與抵抗力。建議家長,夏天帶寶寶出門活動時,應多帶幾條毛巾和衣服,隨時幫寶寶擦汗或換衣服,只要勤擦汗勤換衣,寶寶在戶外大量活動、大量流汗對健康是有助益的。當然,多補充水分也是抗暑之道,充足的水分可避免體內過熱造成脫水,室溫的白開水是最佳飲品。

2. 戶外活動也要選擇時間,太過炙熱的艷陽要少曬為妙,提醒民眾,夏天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是陽光最強的時候,應避免出門、減少在外活動的時間。如果要在這段時間出門,儘量找陰涼的地方行走,避免直接曝曬陽光或在陽光下活動太久。

3. 電風扇的使用要比冷氣更小心,因為電風扇的風無法避免會吹到人體,所以要讓風儘量不要對著寶寶吹,可使用近似自然風的最小風速,尤其要防止腹部直接吹到風受涼,以免著涼感冒。

倘若還想知道更多防範寶寶中暑的相關內容,可以參考這篇延伸閱讀:【寶寶中暑了】,了解更多細節小知識,讓家裡的小寶貝安心度過炎炎夏日。

65歲以上長者:年長者通常因為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下降,比較不容易排汗,導致身體的散熱效果不佳,加上心臟功能和血液循環較弱,又常有三高等慢性病,因此成為熱傷害的高危險群。 

【防範方式】 

1. 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2.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喝水,且應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有慢性腎臟病,或是曾被醫師囑咐要限制飲水量者,建議先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水分為宜。 

3.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慢性疾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因身體部分系統和器官已出現警訊,有可能會有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形,一旦遇上高溫,容易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引發心臟衰竭。

【防範方式】

1. 慢性病患者應特別注意暑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

2.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 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戶外工作者:通常是指營建工人、農夫、體育選手、軍人等需要長期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工作的群眾,相對於其他職業,環境變化的影響性對於這些職業族群較大。

【防範方式】

1. 夏天戶外活動應穿著輕便、淺色、透氣、排汗功能佳的衣物,注意防曬,可配戴太陽眼鏡、寬邊帽及擦防曬乳。

2.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建議每小時補充2~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 

3.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4. 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陽光直射處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氣溫較高時(超過32°C),最好要減少長時間的戶外活動。

5. 中等強度運動,建議每30分鐘休息一下,並且補充水分;若進行較高強度運動,則建議每15分鐘就休息一下,補充水分。運動時,每小時需補充2~4杯(1杯為240c.c.)水分,預防脫水。

另外,許多有慢跑習慣的民眾,會在夏天夜跑,但也有人擔心,晚上不是應該要讓免疫系統休息嗎?到底什麼時間跑步比較好呢?不妨看看這篇延伸閱讀:【避免熱中暑,夜跑什麼時間點最恰當?想要夜跑,晚餐幾點吃最好?】讓你運動前有更好的防範措施!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