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感覺上腹痛嗎?別以為只是單純的胃痛,而依賴胃藥不求醫!如果是急性劇烈疼痛,或上腹反覆悶痛超過一週,都應盡快前往急診檢查。以下針對檢查胃部疾病的「胃部內視鏡、膠囊胃鏡、幽門螺旋桿菌吹氣測試」簡介其優缺點及效果。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劉乃仁建議,若民眾突然上腹部劇烈疼痛,建議前往醫院急診檢查。假如並不劇烈,但悶痛持續一週以上,也建議到腸胃科就醫,」因為反覆發生症狀,代表有疾病,務必就醫。假如不舒服的感覺一下子或沒幾天就好了,則可能是消化不良。
現今針對胃部疾病最有效率的診斷方式是「照胃鏡」,透過內視鏡觀察胃部真實情況,腸胃科醫師就能判斷是什麼機轉造成疼痛。不過,劉乃仁醫師提醒,不一定要等到疼痛感出現才照胃鏡,尤其早期胃癌毫無症狀,建議高危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民眾,或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病史者,可做胃鏡檢查是否有慢性胃炎等問題。
該不該做無痛胃鏡?醫:「麻的越深、風險越高」
不少民眾做胃鏡檢查希望採取「無痛」方式進行,劉乃仁醫師強調,「無痛只是商業用詞。」其實是透過注射麻醉藥物,讓患者睡著、感受不到不適感,但做胃鏡本身不會疼痛,不舒服的感受常是嘔吐感;此外,患者也會緊張,因此胃鏡檢查常使用鎮靜藥物,不需要深度麻醉。「深度麻醉常用於開刀,用於胃鏡檢查反而過度濫用。」
劉乃仁醫師說明,照胃鏡使用鎮靜減痛的藥物就足夠,許多患者因害怕、加上健診中心的商業行為,讓患者注射較深度的麻醉藥物。事實上「麻醉越深、風險越高」,若患者進入睡眠,照胃鏡當下出現嘔吐反射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恐威脅生命,因此民眾檢查前務必詳細了解麻醉風險,且檢查當天必須有親友陪同。
膠囊胃鏡、一般胃鏡哪個好?優缺點不同
有些患者不敢麻醉又害怕內視鏡造成不適感,因此選擇做「膠囊胃鏡」。劉乃仁醫師說明,患者只需要吞下一顆小小的膠囊,膠囊內有攝像頭與光源,吞入後醫師在體外使用磁鐵進行方向導引,藉此觀察胃部粘膜,檢查結束後,膠囊會自然從體內排出。
劉乃仁醫師表示,使用膠囊胃鏡的患者檢查過程毫無痛感,然而,膠囊胃鏡的影像品質不佳,可能有拍攝死角的問題,恐怕只能看到明顯的大病變,但細微的變化看不清楚。「照胃鏡的意義是希望早期揪出胃癌,所以較推薦內視鏡,高畫素的鏡頭可仔細觀察黏膜狀況,辨識出早期胃癌。」若民眾對於是否使用膠囊胃鏡檢查仍猶豫不決,不妨思考哪一種檢查方式對身體健康最有幫助。
懷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吹氣測試診斷準確率高達9成
目前台灣每年有超過4000名新發現的胃癌病人,八成五至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若懷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透過「幽門螺旋桿菌吹氣測試」進行檢查。劉乃仁醫師說明,吹氣測試非侵入性,準確率超過9成。幽門螺旋桿菌是種與人體共生的細菌,超過80%的感染者沒有症狀,但有些人會因此胃黏膜發炎,進展成慢性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甚至造成胃癌。若胃炎是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治療上會使用抗生素合併抑制胃酸的藥物來根除,根除率高達9成。
圖片來源:富爾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