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口腔衛生 微創植牙、導引式植牙是什麼?解析各種植牙手術

微創植牙、導引式植牙是什麼?解析各種植牙手術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8
收藏 瀏覽數 : 68
微創植牙、導引式植牙是什麼?解析各種植牙手術

植牙手術並非人人適合,要考量哪些情況?什麼是翻瓣植牙、微創植牙?導板式植牙、動態導航植牙差在哪?植牙後若牙冠鬆動,又該怎麼處理?

1965年世界第一顆植牙成功問世,迄今已近一甲子,隨著植牙技術的成熟發展,愈來愈多人選擇植牙作為治療缺牙的方式。台灣民眾植牙的比例,目前並未有正式的調查統計,但從人工牙根進口金額或植牙醫療糾紛比例(僅次於醫美)攀升,可窺見其逐漸增加的趨勢。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植牙手術

植牙是侵入性治療,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進行手術,患者的健康條件是一大考量。前台灣植牙醫學會理事長、晨光牙醫診所院長徐振祥指出:

(1)如果病人年紀大,且必須重建齒槽骨,植牙療程可能長達2~3年。

(2)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包括正進行放射治療、因骨質疏鬆服藥且不能停藥、無法承受麻醉風險等。

(3)身體癒合能力不佳者,如大量抽菸又無法戒菸、血糖狀況不佳導致傷口癒合不良等,在這些狀況下,植牙手術都不是好的選項。

植牙要考量長久性,找對植牙的位置、角度很重要。找到能重建骨頭的位置,能為植牙打造耐用穩固的地基。此外,要慎選植體品牌,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理事長、Abc牙醫聯盟總院長謝尚廷提醒:「最好選擇植體品牌夠久、代理商夠強、零件庫存夠充足,避免用到孤兒植體品牌。」

一次搞懂各種植牙手術名詞

隨著植牙手術日益發達,很多人可能會聽到「微創植牙」、「導引式植牙」等新的專業術語,但最新的技術不一定是最好的技術,還是要由專業醫師根據病患的口腔狀況,決定適合的手術方式。

徐振祥醫師強調,有些人會把植牙神聖化,其實任何技術都有其適合的適應症,只是有沒有使用在對的病例上。「對症下刀」比一味選擇最新卻不適合自己的技術更重要。另外,每位患者每個區域的癒合狀況都不相同,有經驗的醫師在治療上都會想辦法留後路(備案治療)。

1.翻瓣植牙VS.微創植牙

傳統翻瓣植牙和微創植牙手術的差異在於傷口大小。前者是藉由翻開牙肉、露出齒槽骨,直接植入人工牙根後再縫合;後者則會移除植牙頂端牙肉,不翻瓣直接鑽骨放入植體。兩者各有優缺點,通常會依缺牙區的骨質、骨量條件、角質化牙齦狀態來決定,齒槽骨骨量佳、不需要補骨的患者,才能進行微創植牙手術。

2.導板式VS.動態導航植牙

導引式植牙是利用額外設備幫助降低人為誤差,達到較佳的精準度。「導板式導航植牙」是在手術前藉由傳統模型與斷層掃描製作出手術安全導板,為植牙做好「軌道」;「動態導航植牙」是在手術時透過高精度斷層掃描的導航系統,直接在口腔內定位。兩者都有助於定位植體的植入空間、角度與深度,精準度高。

植牙後若牙冠鬆動須盡快回診

植牙成功率已高達95%以上,但仍要留意可能因手術風險、身體機能或不當潔牙習慣等造成後遺症,以及後續可能發生傷口感染發炎、植體周圍炎、牙冠或植體鬆動等狀況。

謝尚廷醫師表示,牙冠鬆動是植牙後較常見的狀況,可能是經常食用較堅硬或黏牙的食物、螺絲因長時間使用而鬆動,必須盡快回診處理,讓醫師把螺絲鎖緊,以免螺絲斷掉,後續處理會更棘手。

徐振祥醫師強調,植牙不會蛀牙,但同樣怕牙周病。尤其人工牙根是螺旋形狀的設計、植體深度表面也較粗糙,因而比自然牙的平面更容易附著細菌,倘若日常沒有做好正確的潔牙動作,也會造成牙周病。

此外,植牙患者也要留意是否有經常磨牙等過度咬合的狀況。我們每天使用牙齒,或多或少都會造成磨損,咬合也會調整改變,但植牙不像自然牙有神經,無法感受咬到硬物、牙齒酸軟等危險訊息;也沒有牙周膜,無法刺激牙根再生並彌補牙齒磨損;再加上植牙的人工牙根鎖在骨頭裡,咬合點固定、沒有自調性,時間久了可能造成局部咬合不對稱及能力下降。

因此,想要植牙用得久,不僅每天要做好口腔清潔,剛開始每3個月最好回診一次,半年後,則維持每6個月定期回診檢查保養、確認咬合,才能「植」回票價。

 (首圖/富爾特數位影像)

❤️更多【做假牙或植牙須知、牙周病治療】,請看113年3-4月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