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皮膚疾病 皮膚癌怎麼治療?8種療法與照護一次掌握

皮膚癌怎麼治療?8種療法與照護一次掌握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5年7、8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8
收藏 瀏覽數 : 68
皮膚癌怎麼治療?8種療法與照護一次掌握

確診有皮膚癌,下一步便是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隨醫學進步,皮膚癌治療已走向多元與個人化,以下介紹常見的2種手術與4種非手術治療,以及晚期使用的免疫與標靶藥物,都為戰勝皮膚癌帶來新契機與前景。

量身訂製抗皮膚癌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宗儒指出,治療皮膚癌會全面考量兩大面向:

1.腫瘤本身:會仔細評估癌症的類型、惡性度、大小、侵犯深度及生長速度;腫瘤的生長位置則直接影響治療的複雜度與外觀,尤其需評估是否在臉部、手腳等功能與美觀關鍵區。此外,還包括腫瘤切除後是否仍有邊界侵犯、是否為復發性腫瘤,以及病理報告是否提示侵犯神經或血管等特殊情況。

2.病患狀況:會審慎評估年齡與整體健康情形,這會影響治療的承受能力;免疫系統的狀態也需納入考量,如器官移植者的風險與反應會不同;還需考慮患者對治療方式的意願、對術後外觀和生活品質的要求等。

唯有考量上述情況,經醫病雙方充分溝通後擬定治療計畫,才能達到最佳的個人化治療效果。

手術切除:多數皮膚癌的根治首選

手術切除是治療侷限性皮膚癌最常用且有效的根治方法,李宗儒醫師說明兩種主要的手術方式:

1.標準廣泛性切除手術:切除腫瘤及周圍一定範圍的正常組織作為「安全邊緣」,以確保徹底清除。安全邊緣的寬度依癌症種類和惡性度而定,例如基底細胞癌,約需切除腫瘤外0.3~0.5公分的組織,惡性黑色素瘤則需至少切除1公分以上的組織。切下的組織會送病理科化驗確認邊緣是否乾淨。健保通常會給付切除手術的費用。

2.莫氏顯微手術:是根除常見皮膚癌(特別是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採階段式切除,術中透過特殊染色定位,檢查所有切除部位的邊緣是否殘存癌細胞,此過程重複進行,直至所有邊緣確認無癌細胞。

莫氏顯微手術除能精準清除癌細胞,優勢在於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組織,對於發生在臉部、五官、手腳等需兼顧功能與美觀的部位尤其重要,可避免傳統手術切除恐造成大範圍缺損,達到較小疤痕與較佳外觀。同時,因徹底的檢視邊緣,擁有極高的治癒率與極低的復發率;以原發性基底細胞癌為例,五年治癒率可達99%。不過,缺點是手術時需等待病理結果,所以較耗時,且技術要求高。台灣健保採有條件給付,通常限特定部位或特殊病況。
上述治療多數可在門診手術室執行,但若傷口較大、需皮瓣重建,則需短暫住院觀察2~3天。

非手術療法

對於不適合手術(如腫瘤長在眼球旁),或需輔助治療的患者,有幾種治療選擇:

1.外用免疫調節劑藥膏:部分無法手術的病人可考慮使用。此類藥膏能刺激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癌細胞,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表淺型基底細胞癌或日光性角化症等癌前病變。不過,藥劑較昂貴,約數千至上萬元不等。李宗儒醫師表示,部分藥物在台灣可能無藥證,需了解是否專案申請。目前健保已對符合特定條件的適應症提供給付,但通常需事前審查,建議就個案情況與醫師討論。

2.放射線治療:是無法開刀狀況下的主要治療;或作為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如手術切除腫瘤後邊緣不乾淨,或具高風險病理特徵者,以增加治癒率。放射線治療可能讓皮膚產生急性發炎反應,如紅、腫、痛,一般療程需進行數週。需注意黑色素瘤對放療反應較不佳。此項治療健保有給付。

3.冷凍治療:主要用於日光性角化症等癌前病變或病毒疣,但也可治療部分很淺層、初期的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缺點是難精準掌握治療深度,且治療時無法同步確認邊緣是否殘存癌細胞,因此治療皮膚癌時需持續回診,過程相當耗時。李宗儒醫師曾遇過個案需每兩週回診、持續一年,患者必須耐心地配合。此療法健保有給付。

4.光動力療法:原理是讓較活躍的癌細胞吸收能被光活化的藥物,再照射與光敏劑波長相對應的光,活化這些藥物產生自由基,以破壞癌細胞。適用於多發性癌前病變或部分表淺型皮膚癌。優點是疤痕不明顯,缺點是健保未給付,單次收費約1~3萬元間,因需持續治療至病灶清除,較難預測總次數。治療過程可能疼痛,術後需嚴格避光。

免疫與標靶治療:應對晚期皮膚癌的利器

對於無法手術切除或已轉移的晚期皮膚癌,治療更為複雜。近年來,雖然有傳統的化學治療可用,但此療法對黑色素瘤等特定皮膚癌的效果相對有限,所幸醫學界已發展出多種更具突破性的全身性藥物療法,成為治療晚期皮膚癌的重要進展。

李宗儒醫師說明,針對特定情況(如黑色素瘤發生淋巴轉移),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是目前重要的治療方向。免疫治療主要是透過藥物活化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而標靶治療則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弱點,例如基因突變,進行精準攻擊,使用前常需進行相關的基因檢測。這些較新的療法已應用於部分晚期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的治療。

目前部分新一代藥物健保有條件給付,但患者情況各異,建議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找尋最適合個人的治療策略。

治療後持續照護與追蹤,預防復發與新病灶

皮膚癌治療成功後,仍需注意照護與追蹤。李宗儒醫師提醒,任何手術切除都會留下疤痕,疤痕約需半年以上才會穩定,期間可視情況使用雷射、類固醇注射或疤痕修整手術來改善外觀。

定期追蹤方面,皮膚癌術後首年建議每3~6個月回診檢查一次,之後每年至少追蹤一次,監測皮膚癌是否復發及其他部位是否有新病灶產生。

紫外線曝晒是誘發多數皮膚癌的主因,無論是否為皮膚癌患者,平日全面防晒是預防皮膚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環。對此,游懿聖醫師叮嚀,應留意以下防晒重點:

1.選擇SPF30以上、PA+++以上,或具寬譜防護的防晒產品。

2.需足量塗抹,如臉部約需使用兩指節長度的防晒乳。

3.每2~3小時補擦一次防晒乳。

4.搭配能遮耳的寬邊帽、太陽眼鏡、口罩、長袖衣物等物理性遮蔽措施,方能有效降低皮膚癌的發生與復發風險。

寬譜防護產品是什麼?怎麼挑?

「寬譜防護(broad-spectrum protection)」是指防晒產品可廣泛抵抗UVA和UVB紫外線,可查看產品說明來確認:

1.包裝通常會標示「Broad Spectrum」或中文「寬波長防護/寬譜防護」。

2.在歐洲、日本、台灣或韓國上市的產品,有時會以「UVA標示(如:PA+++)+UVB標示(如SPF)」的組合來間接顯示。可檢視產品是否同時有SPF及PA標示,或是有歐盟UVA+星星標誌的防晒產品(此標誌代表防晒品對抗UVB與UVA的比例,標誌上有越多顆星星表示均勻度越好)。

圖片來源:123RF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