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男性疾病 關心爸爸3大健康改變,幫他延緩退化

關心爸爸3大健康改變,幫他延緩退化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5年7、8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938
收藏 瀏覽數 : 10938
關心爸爸3大健康改變,幫他延緩退化

許多父親常隱忍自身需求,使子女不易察覺異樣而延誤就醫。醫師提醒,有3種疾病最易被當老化而忽略,建議每3個月用「長者功能自評量表」幫父母把關健康,並善用「免費的健檢」揪出癌症、慢性病,讓全家更健康!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專長為老年醫學及長照的詹鼎正醫師分享,一直以來覺得爸爸的身體保持得不錯,因為他每天運動,也安排不少活動,但有天爸爸突然提到「最近一共跌倒了6次」,雖未嚴重受傷,但這表示爸爸的平衡功能開始出現問題,除了協助父親就醫檢查外,詹鼎正也警醒到自己平時應多關照父親。他建議子女,平時可多鼓勵爸爸練習表達自我的心聲,讓爸爸了解到「展現脆弱並非軟弱」,同時傳遞出子女渴望更了解爸爸的心情。

善用「長者功能自評量表」
掌握父母健康狀況

有時候爸爸可能未察覺自己的改變,以致輕忽了疾病的徵兆,家人能從哪些面向關心,並幫爸爸把關健康?

對此,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醫師表示,為了幫助民眾判斷長輩的行為是否已超出合理的健康狀況、是否需進一步檢查,國健署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6大延緩失能關鍵」為基礎,開發出「長者功能自評量表」(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02&pid=15101),透過幾項簡易的問題測評,能初步了解受測者的「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狀態」。

蔡岡廷醫師建議,「長者功能自評量表」應每3個月做一次、一年評估4次。民眾可至國健署網站下載,方便長者自我評估;另有提供「家屬協助評估版」,協助家人或照顧者釐清長輩的健康現況。

填完後若發現「異常」,不代表「已生病」,僅表示身體已出現部分警訊,建議就醫接受更專業的檢查,及早開始預防失能及延緩退化,提升老年生活品質。

當心3種疾病最易被當老化而忽略

許多好發於高齡者的身體狀況,難以用單一疾病來概括,也無法藉由抽血檢驗得知,蔡岡廷醫師觀察到臨床上有3種最易被長輩及親屬忽略的退化情況:

1.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症

最易被忽略的頭號症狀是「認知功能退化」,也就是「失智症」。原因是大眾普遍認為「年紀大了、記憶力衰退很正常」,其次是家屬認為長輩對過往或兒時的事情記得一清二楚,因此不覺得長輩開始失智,這些觀念都不正確。

他解釋,台語有句俗諺:「見講講過去,隨講隨袂記」,正是失智症的典型特色。失智者會出現記憶力遺失、混亂,對事物的判斷力、抽象推理能力等也出現問題,且因器官使用越久、功能越易受損,腦部也是一樣,功能會比年輕時弱,對於近期、最近的事容易記不住;反觀過去的事記得很清楚,除了當時留下較深刻的印象,記憶發生的當下,腦力也比年老時健全,所以不易忘記。

詹鼎正醫師也澄清,大眾常有「老了之後就會怎樣……,這很正常」的迷思,其實「老化」沒有固定的形式,在醫學上主張「人只有『生病』才會有異樣」,不會特別去區分「哪些是疾病前兆」、「哪些是自然老化現象」,就連肌少症、骨質疏鬆症等,都是因為「生病」才導致,不是因為「老」而產生。除非是目前醫學上仍找不出原因的症狀,才會認為「可能跟年紀有關」。

因此,詹鼎正醫師呼籲家屬,不要把所有的「變化」都當作「老化」。如果察覺到爸爸忘東忘西或說話邏輯已超過合理的程度,就可能是認知功能退化,最好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就算結果無恙,也排除了其他腦部疾病的可能性。

2.情緒低落及憂鬱症

「心理與精神狀態」是第二個常被忽略的狀況。蔡岡廷和詹鼎正醫師皆表示,若長輩常不想出門,除了身體不適,也可能是情緒低落所致,嚴重會演變為「老年憂鬱症」,使情緒長時間呈現負面情況。

最怕家人不以為意,覺得長輩的個性本來就比較嚴肅、內向,或本來就不愛出門。建議家人觀察老人家現在的狀態,和過去1個月前相比較,看原來有興趣的活動,現在是否不感興趣了;或更常抱怨身體疼痛、提不起勁;或更常悶悶不樂,不想回答他人問題;或更常患得患失、注意力不集中等,都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前兆。
除了憂鬱症,若老人家常待在家裡足不出戶,也不跟人說話或互動,會加速腦部功能退化,也容易產生失智症的症狀。

3.行動力退化、肌少症

肌肉量流失無痛無感,因此易被忽略。蔡岡廷和詹鼎正醫師皆表示,大眾普遍認為「老人家體重較輕、動作較慢、較沒力氣、走路不穩」,事實上這是「不正常」的現象。

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必須盡快到醫院接受專業的評估,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檢測。假如發現肌肉質量過少,握力也不足,且走路速度低於標準,要從椅子上起身也有困難等,都屬於肌少症的徵兆或症狀,必須安排適當的營養補充與運動訓練,否則肌少症會讓心肺功能、行動力變差。若長輩因走路吃力、怕跌倒而更少活動,也會加速肌肉和骨質流失,惡化骨質疏鬆症,讓人更虛弱,降低生活品質。

定期健康檢查,揪出癌症、慢性病

除了失能、失智及心理健康必須注意,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

1.惡性腫瘤(癌症)
2.心臟疾病
3.肺炎
4.腦血管疾病
5.糖尿病
6.高血壓性疾病
7.事故傷害
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10.自殺

其中,惡性腫瘤(癌症)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餘原因多與三高、慢性病有關。換句話說,預防癌症及控制代謝性疾病,是國人保衛健康的關鍵。

蔡岡廷醫師建議,民眾可善用政府提供的免費健檢資源。以癌症為例,可定期持健保卡到醫院進行五大常見癌症的免費篩檢,如:大腸癌、女性乳腺癌及子宮頸癌、口腔癌及肺癌(2025年17個縣市試辦胃癌篩檢,預計2026年起納入公費篩檢)。若初步檢測發現異常,民眾記得做更詳盡的檢查,及時治療。若有癌症相關的家族病史,政府也額外提供某些高遺傳機率之癌友親屬免費進行篩檢。

詹鼎正醫師也提醒年紀較輕的爸爸們,工作忙、應酬多,最常見的健康問題是三高及代謝症候群。除了癌症篩檢,政府對於不同年齡層皆提供免費的「成人健康檢查」:30~40歲,每5年可做一次基礎健檢;40~65歲,每三年做一次;6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檢查項目是針對國人常見的六大慢性病,檢測: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身體質量指數,盡早發現並改善三高問題,可防止其惡化成不可逆的慢性疾病。

若爸爸能定期完成以上癌症篩檢及成人健康檢查,以及每三個月做一次「長者功能自評量表」,能有效幫助他們管理及追蹤健康狀況,預防十大死因,同時也能提高健康意識,大幅降低生病風險,擁有樂活人生。

▼延伸閱讀

善用高齡醫學整合門診,免除爸媽奔波各科看病之苦!

3招協助父母辨真偽,避免被詐騙

孝順爸媽竟被嫌棄?原來事事代勞反而讓長者失去價值感

❤️更多【守護爸爸身心健康的做法】,請看2025年7-8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