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會影響全身健康,包括排尿功能。除了多尿外,糖尿病友早期可能「急迫性尿失禁」,晚期則無法有效排尿,最後尿液累積過多而造成「滿溢性尿失禁」。這兩種漏尿如何治療?日常如何保養?看醫師解析。
血糖高不控制,恐致兩種尿失禁
隨著年齡增長,膀胱功能會隨之退化,而糖尿病會使問題變得更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婦女泌尿科主任鄒頡龍表示,早期糖尿病常導致膀胱過動症,出現頻尿、急尿、偶爾漏尿等「急迫性尿失禁」症狀。據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急迫性尿失禁,在老年糖尿病女性患者中,約有36.7%的人曾有此困擾(註)。
假使糖尿病未能獲得良好控制,後期可能因膀胱力量不足,導致頻尿卻尿流緩慢、排尿量少,以致尿不乾淨、排尿後仍有尿意,當餘尿超過膀胱的負荷就會造成「滿溢性尿失禁」。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滿溢性尿失禁的比例約為17%(註)。此外,合併有攝護腺肥大的老年男性或骨盆器官脫垂的女性,更容易發生滿溢性尿失禁。
糖尿病為何會引發尿失禁,如何診斷評估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林益豪指出,糖尿病影響膀胱功能是一個隨著病程進展的連續變化,說明如下:
1.急迫性尿失禁:是早期糖尿病人因高血糖造成滲透性多尿症,以致膀胱神經過度增生、提高膀胱敏感度所致。
2.滿溢性尿失禁:當糖尿病病程累積較久且控制不佳,糖分會沉積在神經和血管,使得膀胱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受損,導致膀胱無法感知尿液已滿,當達到一定壓力便滲漏溢出。由於尿液滯留膀胱,尿路易反覆感染,或是尿液逆流回腎臟造成腎水腫,最終可能導致腎功能異常。
醫生除了詳細詢問病史、了解健康及用藥狀況外,也會採取幾種檢查找出尿失禁的原因。鄒頡龍醫師舉例,使用膀胱超音波可檢測餘尿量,能得知患者膀胱的排空能力,若殘尿超過200cc,可能存在尿不乾淨的問題。
林益豪醫師表示,尿動力學檢查是鑑別診斷糖尿病尿失禁的一大利器,藉由模擬膀胱儲存尿液與解尿功能,可觀察膀胱收縮的強度及尿道放鬆的情況,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尿失禁問題,以便正確診斷及有效治療。
急迫性尿失禁VS滿溢性尿失禁,治療方式大不同
「急迫性尿失禁」與「滿溢性尿失禁」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尿失禁,因此治療方式有差異:
1.急迫性尿失禁的療法:針對膀胱過動、急迫性尿失禁,通常會使用抗膽鹼藥物或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使膀胱鬆弛,減少尿頻和急尿症狀。鄒頡龍醫師補充,當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考慮於膀胱壁注射肉毒桿菌素,幫助膀胱放鬆、減少收縮,改善頻尿和急尿。
2.滿溢性尿失禁的療法:是膀胱收縮無力或膀胱出口阻塞造成,醫師會開立能幫助膀胱收縮的副交感神經亢進劑,或是有助膀胱頸放鬆、降低膀胱出口阻力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改善尿液排出的能力。儘管口服藥物可改善膀胱出口的鬆弛程度或增加膀胱收縮力,但目前治療滿溢性尿失禁的效果仍有限。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由患者「間歇性自我導尿」或「插尿管」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膀胱無力、尿不出來,導尿可有效解決
滿溢性尿失禁患者通常是糖尿病病程較久或年紀較大的長者,林益豪醫師解釋,膀胱已喪失順利解尿的功能,僅能儲存尿液,所以必須間歇性自我導尿,或留置導尿管,協助膀胱排出餘尿。
◆間歇性自我導尿:白天約每隔4~6小時或在如廁後,將導尿管經尿道插入膀胱,促使尿液流出,待排空後再將導尿管拔除。一般長者只要大腦認知功能無缺損,也沒有肢體不便或過於虛弱等困擾,在經過醫護人員指導和自我練習後都可完成。
◆留置型導尿:這是當病人無法自理,或家中沒有足夠人力協助患者導尿的替代方法。雖然同樣是經由尿道將導尿管插入膀胱並引流出尿液,但導尿管需長期置放患者體內,並定期更換。
兩種方式相比,較推薦「間歇性自我導尿法」,因為能模擬正常膀胱一脹一縮的變化,避免膀胱彈性下降與萎縮。若長期使用留置型尿管還會帶來一些問題,如細菌易沿著尿管進入膀胱、引發感染;而膀胱長期缺乏膨脹和收縮的刺激,容量恐越來越小,導致症狀惡化。
鄒頡龍醫師提醒,若不得已需採留置型導尿,應選擇矽膠材質的導尿管,且每個月更換一次,加上多喝水、保持尿管暢通不阻塞,以便減少尿路系統感染的機率。
膀胱無力或過動引發的排尿困難,肉毒桿菌都可提供助力
針對膀胱無力、尿滯留經藥物治療無效者,鄒頡龍醫師指出,除了導尿一途之外,亦可考慮以膀胱頸切開手術為主、肉毒桿菌素注射為輔的作法。透過內視鏡膀胱頸切開術減少尿路阻塞,搭配超音波定位精準的把肉毒桿菌施打在最佳位置,全程約20分鐘即可完成,無論是惱人症狀或生活品質都能明顯改善。
隨著時間推移,肉毒桿菌素的效果會逐漸減弱,大約4~6個月後需重新施打,但是否需定期治療因個人體質而異。據鄒頡龍醫師的臨床觀察,約有1/3的患者在術後或許是漸漸掌握到完全放鬆尿道的技巧,未補打也能順利排尿。
此外,肉毒桿菌素應用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效果。針對膀胱無力引發的尿失禁,施打在尿道外括約肌上,可減少尿道阻力,讓病人更輕鬆的將尿液排空;施打於膀胱內則可放鬆膀胱肌肉,增加儲尿量。
注射肉毒桿菌並非全無副作用,林益豪醫師指出,肉毒桿菌可解決一部分滿溢性尿失禁患者的問題,但若醫師的經驗與技術不足、施打的劑量和位置不對,也可能引起應力性尿失禁(當打噴嚏、咳嗽或搬重物而增加腹壓時,會不自主漏尿)等其他問題。
糖友預防泌尿道感染,需把握4大保養重點
糖尿病友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免疫功能較低下,易反覆泌尿道感染,即使尿失禁已接受治療,兩位醫師建議,平日仍應做好以下保養:
1.控制血糖:這是關鍵,需努力避免血糖失控、維持病情穩定。
2.多喝水、不憋尿:定時定量飲水及排尿,排尿能將細菌沖走,減少細菌停留在尿道的時間。
3.保持個人清潔:女性尿道口距離肛門近,腸道內的大腸桿菌等細菌易藉由尿道口進入膀胱,應注意私密處的衛生與清潔。
4.均衡健康的飲食,可適度補充保健品:「蔓越莓」中的前花青素能幫助泌尿道黏膜變得平滑,減少細菌附著;「D-甘露糖」能迅速進入人體卻不會被吸收,不易引起血糖波動,且泌尿道細菌可被它包裹並隨尿液排出;「益生菌」有助維持泌尿道的菌叢生態,減少有害細菌的生長,進而降低感染風險。
註:研究出處 https://reurl.cc/O5NaeR
用力解尿會增尿失禁、骨盆底器官脫垂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林益豪醫師說明,一般只要尿道括約肌放鬆、膀胱收縮,即可排出尿液,所以,正常情況下不建議使用腹壓幫助解尿。因腹部用力加壓僅能在短時間內增加排尿壓力,長期下來反而會對骨盆底肌肉造成損傷,增加尿失禁和骨盆器官脫垂的風險,應避免養成用力解尿的習慣。
圖片來源:123RF
❤️更多【解決解尿困擾方法】請看114年3-4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