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輩喝水、吃東西時易嗆咳,疑似吞嚥困難,就醫時醫療團隊會怎麼評估嚴重度,進行手術或飲食訓練?
20年前汪先生做過鼻咽癌放射性治療,至今持續追蹤。最近覺得喝水、吃東西易嗆咳,於是放慢喝水速度、把東西切小塊吃,但還是嗆咳,又發現常有吞食不乾淨的感受,於是前往成大醫院耳鼻喉科就醫。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資深語言治療師陳怡仁表示,詳細檢查後發現汪先生有下列狀況:
- 舌頭左側的肌肉因神經麻痺,無法正常活動,影響食糰的形成。
- 唾液變少,鼻咽部位有萎縮現象,導致部分的食物殘留在口腔或咽部,甚至逆流至鼻腔。
- 用內視鏡進行吞嚥檢查時,發現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已硬化。正常狀態下吞嚥食物時,喉部上抬,會厭軟骨會向下移動將喉部入口蓋上,食物經由梨狀竇進入食道。汪先生的會厭軟骨因硬化無法正常向下移動,以致食物累積在會厭谿,進而掉入氣管,發生嗆咳。
- 咽部的肌肉僵硬、彈性不佳,很難擠壓食糰至食道;此外,食道最上層的入口環咽肌變窄,食道打開的次數也受限,由於喉咽部囤積太多食物,因而引起嗆咳。
由於汪先生咽部退化、食道變窄引起吞嚥困難,治療團隊準備做以下手術及飲食處置,幫他重拾安全吞嚥的能力:
1.食道擴張術:針對食道狹窄或食道阻塞而導致吞嚥困難、進食不易,可採取食道擴張術(放置氣球或支架)予以改善,讓食道變寬,食糰能夠順利通過食道。
2.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若食道擴張術未能進一步改善,會再施行外科手術切開術,
改善食道狹窄的狀況。
3.調整飲食質地:手術後,語言治療師會調整飲食質地,例如:全流質飲食(新鮮食物攪打後過濾,或選擇市售均衡配方奶)、清流飲食(果汁、米湯)、軟爛飲食(泥狀、糊狀食物或選擇市售果膠配方),透過內視鏡的協助確定哪一種質地及份量適合汪先生,以確保他能安全吞嚥。
4.指導姿勢擺位:為了提高汪先生的進食品質及效能,治療師會指導姿勢擺位、調整吞嚥方法。如先90度坐正、下巴內收、然後身體後傾來進食或半斜躺進食,目的是提升吞嚥的安全性,幫助他順利進食。
陳怡仁語言治療師提醒,處置吞嚥困難的方法會依病人還能使用的功能量身訂作,如果病人尚有咀嚼功能,可先餵食質地軟爛的食物;若病人已無法咀嚼,只能吞食,必須將軟爛食物更換成均質糊狀食物,所以患者、家屬或看護絕不能單憑個人感覺或想法,胡亂改變食物質地或形態,必須遵行語言治療師建議的食物質地、黏稠度、分量與進食時間食用,才能安全飲食,避免意外發生。
害怕吞藥是否增加吞嚥困難?
55歲後如何訓練吞嚥肌肉
不少人害怕吞藥,不擅於吞藥者隨著年紀增長,更容易產生吞嚥困難嗎?高醫大附設醫院兒童及身心障礙者牙科主治醫師黃純德說明,不擅於吞藥者多半是心裡害怕藥吞不下去,也害怕藥品的苦味,未必日後會形成吞嚥困難,但年過55歲後,隨肌力退化,喉嚨肌力也會變差、唾液也會變少,平常可透過3種方法多鍛鍊吞嚥肌肉的力量:
1.大聲說:與他人交談,盡量大聲說話,音量可以提高,也可以大聲朗讀報紙、文章等喜歡的文句;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經常誦讀佛經或聖經。
2.高聲唱:經常高聲唱歌,或是跟著伴唱帶一起大聲唱;有信仰者經常持咒、唱誦詩歌,也有益鍛鍊喉嚨肌肉。
3.大聲笑:可常大聲笑,或參加大笑團體練習如何使用喉嚨肌肉。
陳怡仁語言治療師則建議平常可看影片多做「呷百二─吞嚥健康操 」(https://reurl.cc/Re1Von),有空就做,或經常喊「ㄏㄨㄛˋ」這個音,類似「台語的虎音」,可做為吞嚥機能的預防保健。
常訓練吞嚥肌肉,有助改善睡眠打鼾?
打鼾又稱打呼,當人躺著睡覺時,舌頭會往後,此時軟顎會往下蓋,呼吸道受到擠壓會變得狹窄,讓呼吸氣流受阻,因而呼吸時產生聲音或呼吸暫停。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怡仁語言治療師表示,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的原因很多,常做吞嚥訓練能加強咽部肌肉強度,減少呼吸道受阻的狀態,但不一定能有效改善,打鼾者仍需至睡眠中心診治。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