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改變生活習慣,潰瘍不復發

改變生活習慣,潰瘍不復發

出處/ 2002年7月號/第19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6768
收藏 瀏覽數 : 16768
改變生活習慣,潰瘍不復發

消化性潰瘍的預防之道,除了中西醫皆強調的養生保健之外,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是其中的關鍵。

消化性潰瘍的成因頗多,而且復發率高,一旦罹患,不容易根除,因此,預防消化性潰瘍,就顯得格外重要;對於消化性潰瘍的病患,在平常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及營養攝取方面,須多花心思照料。

預防須從生活習慣著手

不良的生活習慣、抽菸、酗酒、長期服藥、精神壓力、情緒不穩等都是引發消化性潰瘍的因素,因此,中西醫不約而同地強調,維持生活規律為第一預防之道,這可從生活習慣入手 

1.飲食要適量、均衡、營養、易消化不要餓肚子,保持胃裡有適量的食物中和胃酸,否則胃液直接和胃黏膜接觸,胃酸便有機可趁,容易引發潰瘍。 

2.飲食最好清淡甘平大抵而言,對味覺刺激較強的食物,對胃的刺激也較強,盡量避免吃生冷、過燙、太甜、太酸、太硬、辛辣、油膩、油炸等食物;忌濃茶(尤其是生茶)、咖啡、菸酒等,以免刺激胃酸分泌過多。 

3.要吃早餐,養成定時進餐的習慣在夜間睡覺時僅分泌少量胃液,到了早餐時間分泌量則增加,若不吃早餐,自然對胃不利。定時進餐,胃自然形成一個節奏,每到用餐時就準備接受食物。 

4.細嚼慢嚥這樣有助於消化碳水化合物,且使食物易於通過食道進入胃部,進食時應保持心情愉快。

5.調節身心壓力不要過度勞累、熬夜或憂鬱、勞心。 

6.在季節轉換期,注意生活起居保養尤其是秋末冬初、冬末春初,抗病能力降低,要特別注意生活起居的保護,經常適度地運動鍛鍊身體,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7.勿亂服成藥例如 Nsaid(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劑),這類止痛藥在骨科或風濕免疫科使用頻繁,可治療全身關節痠痛,但易造成消化性潰瘍,特別是胃潰瘍,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勿自行亂服成藥。 

8.少去吃到飽的餐廳用餐尤其是晚上,因為大量或在深夜進食,會增加消化道的負擔,特別是在吃到飽的餐廳,因為撈本心理,拚命吃,很容易過量,造成腸胃負擔,必要時,可少量多餐。 

9.飯後適宜散散步,但不可做劇烈運動,也不要馬上坐下、趴睡或躺下,以免消化不良特別是對容易嘔酸水或胃部有灼熱感的人來說,飯後就平躺下來,易導致胃酸逆流,最好採以半躺姿勢取代全躺。

對於消化性潰瘍患者,上述 9項預防之道也可用於日常保健。

中西醫在預防潰瘍復發的論點皆是從藥物及日常飲食兩方面著手,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認為,患者只要把握高纖、低脂、清淡三大原則,細項可根據各人的經驗法則,什麼東西吃了會覺得不舒服,就不要吃,無法一概而論。很多人與潰瘍和平共處多年後,累積了不少個人的飲食經驗,什麼食物下肚會不舒服,自己都很清楚。

潰瘍患者的飲食禁忌

長期以來,民眾對於潰瘍患者是否適合飲用牛奶存在著疑問,吳明賢說,牛奶在以前曾被拿來治療潰瘍,因它屬於溫和食物,喝下肚會覺得舒服,但它含量豐富的鈣質中,鈣離子卻是很強的胃酸刺激劑,潰瘍患者飲下不久就又感到不舒服。因此,在潰瘍未好之前,牛奶暫不宜飲用。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中醫師張賜興說,在中醫理論上,胃痛是可以喝點牛奶來緩解,牛奶味甘微寒,可以潤腸胃,治反胃噎嗝,但他建議應喝溫牛奶,不過如果是胃酸過多引起的疼痛,牛奶就不能緩解。

有人主張飲用包心菜汁,張賜興說,包心菜屬甘寒類食物,易引起胃部不適,他表示,煮菜時可加些生薑,既可抵消包心菜的寒性,又有開胃、促進食欲、幫助消化的作用。

潰瘍患者雖可藉由進食幫助緩解症狀,但論及最簡單、有效預防潰瘍復發的方法,吳明賢說,應是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治療。

殺菌治療預防復發效果高

通常消化性潰潰瘍是瘍復發的情形有以下四種:

1.屬於潰瘍遺傳體質,胃酸過多。

2.胃酸分泌,未適時給予食物中和胃酸。

3.罹患潰瘍,且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4.罹患潰瘍,又服用阿斯匹靈或治療風濕關節炎之類的止痛藥。

消化性多因子疾病,非單一因素所致,所以,能減少一樣因子,復發的機會就減少一些。

根據統計,潰瘍的年復發率在 50. 80%,為何潰瘍的復發率如此的高?這是因為日常養生保健之道,大家知易行難;既然這部分不容易控制,可以控制的是幽門螺旋桿菌的去除。依據國內外的研究發現, 70.90%的胃潰瘍患者,以及 90%以上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都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所以,吳明賢主張,有潰瘍又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最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去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使年復發率降至 5%以下。

國外有報告指出,橄欖油、葵花油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其抑制率分別是 :橄欖油是 30%、葵花油是 30 .35%。對此,吳明賢說,雖然這種報告尚待進一步證實,但他並不反對這種立論,只是比較起來,潰瘍患者若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治療,治癒率可達 90%以上,而使用橄欖油或葵花油,抑制率才 30%,且不知道橄欖油或葵花油要吃多少、吃多久,才能達到效果?

張賜興說,中醫也有殺幽門螺旋桿菌的藥,例如大黃、黃蓮、黃柏、黃岑、大青葉、板藍根等。不過中醫用藥,處方視病人體質、病程的不同而有差異,不像西醫用藥有一定的劑型和劑量。

中醫調理保健之道

中醫利用辨證論治的理論,將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調理保健之道歸納出以下五點: 

1.減少胃酸的分泌。中醫理論認為,消化性潰瘍屬於一種身心症狀,所謂肝木剋脾土(脾胃論治相同),中醫所說的肝,主管情緒的控制,情緒一緊張,就會影響胃的收縮,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不舒服。刺激性的食物和情緒不穩定,都會刺激胃酸分泌,所以空腹時應避免進食刺激性的食物。 

2.給予足夠的時間讓腸胃得以復原。暴飲暴食、過度減肥或飢餓,都不利於腸胃運行。 

3.增強免疫力。 

4.減少胃黏膜的刺激面。 

5.攝取足夠的營養。中醫主張均衡、規律地飲食,魚肉蔬果求新鮮,忌加工品,可適度地使用調味料。

豆腐和豆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但是大豆容易發酵,會引起脹氣,烹調時可酌加辛香味或鹹味,幫助消化。也可多吃黏液性食物,例如:泥鰍、山藥、龍葵、川七等,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落實以上五點並在飲食習慣當中,搭配中醫可紓解身心的針炙、推拿、穴道按摩等方法,將可達到預防潰瘍復發的最佳效果。

紓解壓力的穴道按摩

現代人最難調整的是身心壓力問題,這方面,中醫及另類醫學的範疇可以幫得上忙,例如穴道、按摩、針炙、推拿、禪修、冥想、練拳、瑜伽、深呼吸或泡澡等,都可以幫助緩和情緒、加強氣血循環。

張賜興提供幾個有助於腸胃保健的按摩,例如:肚皮按摩,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鐘方向按摩,不拘次數。若是腹瀉者,則以逆時鐘方向按摩,此外,還可按摩的部位有: 

1.脾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主管腸胃的蠕動、消化吸收及排泄,可循著經絡按摩。 

2.焦經、膽經,主管全身氣的升降及膽汁的分泌。也是循著經絡按摩,手掌虎口往生命線的區域,是胃的反射區,可多加按摩。 

3.穴道,如 :足三里、公孫、合谷、太衝、中脘、內關、內庭、肝俞、胃俞。另外,耳朵的耳穴,如胃點、交感點、腹部、十二指腸點、神門,也可經常按摩,都對腸胃運轉有幫助。健胃整腸的進補之道。

台灣民間常用的四神湯,具有健胃整腸的效果,湯中的藥材如山藥、蓮子、茯苓、芡實等,性質都很平和。不過,任何所謂有益養生的飲食,都要適度食用,不可漫無節制地猛吃,迷信它有神效,過量食用會造成反效果。

隨著民眾的生活日趨緊張、忙碌,消化性潰瘍的預防也顯得更加困難、複雜,但對潰瘍患者而言,當務之急,仍以接受治療為先,再輔以日常的養生保健,絕對不難向消化性潰瘍說拜拜。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