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當孩子被性騷擾或性侵,家長怎麼陪他走出陰霾?

當孩子被性騷擾或性侵,家長怎麼陪他走出陰霾?

出處/ 2017年8月號/第36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5314
收藏 瀏覽數 : 15314
當孩子被性騷擾或性侵,家長怎麼陪他走出陰霾?
性侵的新聞時有耳聞,為人父母者,最怕的就是孩子受到傷害,當孩子被性騷擾或性侵害,父母該如何避免傷害擴大,又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痛苦陰霾?之前女作家林奕含自殺後,遺作也被眼尖的網友揭露出狼師、誘姦等夢魘,無不提醒現代父母不能從家庭性教育缺席。愈來愈多家長開始與小孩談論性侵新聞,教小孩認識自己的身體,以及了解身體的自主權,只是若小孩無意講出他被老師或親戚觸摸私處,父母該怎麼回應?又該怎麼幫助小孩走出陰影?
 
 
信任孩子
子女才會向父母求助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南部聯合辦公室主任張萍,協助處理過許多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案件。她心痛地表示,大部分被性侵過的孩子,不管是國小還是大學生,都不會向父母說,「我們應該要檢討『親子關係怎麼了』,為何長期受害的孩子不願向父母求助?」(►延伸閱讀:孩子心情不好,第一個找誰談?
 
 
她直言,被性侵的孩子幾乎都會自責,覺得自己有錯。若父母採威權式管理,平日會體罰,孩子會擔心爸媽責怪自己,害怕又被打一頓而不敢說。有些家長自認愛孩子,但言行卻是否定、責備、指責等,這些溝通絆腳石讓孩子覺得不被接納,不放心向父母求助。所以,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願意陪伴他面對」是非常重要的。
 
 
張萍說,某些狼師很有心機,例如會事先與父母親建立良好關係,曾有一名國小學童小清(化名),在學校被老師性侵後,原想對媽媽吐露,但老師卻在當天聯絡簿上寫小清壞話,「家長看了聯絡簿,第一件事就是罵小孩,孩子被媽媽罵後,發現父母很信任老師,便不敢訴說自己受害。」
 
 
直到有一天,小清和其他兩名也受害的孩子,聚集在家討論要怎麼蒐證,才能讓父母相信時,被一旁準備水果的媽媽聽到,才東窗事發。「三個小學生為什麼要蒐證?因為覺得父母不會相信他們。」延伸閱讀:留心5徵兆,避免兒少被誘騙而外流私密照

 
怕黑、作惡夢、情緒化 
都是孩子受創傷的警訊
 
若孩子遭受性騷擾或性侵害,行為會有何變化?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有些孩子會怕黑、睡眠不佳、容易作惡夢、洗澡洗很久、說一些與性器官相關的不得體話(如親親我的雞雞等)。此外,張萍補充,被性侵者常被恐嚇不能告訴別人,在感覺痛苦卻又無法訴說下,常有發脾氣的情緒化表現。
 
 
廖清碧說,當孩子出現以上「不一樣」的言語或行為,不代表他遭遇性騷擾或性侵,但都值得家長留意。若父母親發現孩子行為有很大的轉變,可在聊天時對他或她說:「有什麼事一定要跟爸媽講,我們會站在你這邊,你不用單獨面對。」增加孩子的信心,讓他卸下心防。延伸閱讀:網路交友藏危機,這樣教孩子辨識詐騙
 
 
孩子遇到性騷擾的警訊
 
▲ 對身體重要部位,或與性相關話題表現出「曖昧」表情。
 
▲ 對其他人或動物的性器官特別感興趣。
 
▲ 不願意到特定地方,或跟特定的人在一起。
 
▲ 提到某人就露出害怕的樣子。
 
▲ 有超乎他年齡的性知識。
 
▲ 睡不安穩、做惡夢、怕黑。
 
▲ 比以前更沒自信。
 
▲ 膽子變小、黏人。
 
▲ 含糊說:「不要去○○叔叔家玩」、「不要留我一個人」。
 
(表格/摘錄自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面對兒童性騷擾怎麼辦》)
 
 
若孩子吐露自己被性騷擾或被性侵,父母該如何幫助他?以下提供三個步驟,供家長參考:
 
Step1
相信孩子,並告訴他
「不是你的錯!」
 
張萍表示,父母「相信孩子」的立場和態度至關重要,「孩子求助需要鼓起莫大勇氣,尤其要指控比他有威權的師長更不容易」,千萬不能說:「那怎麼可能」、「這種事不能亂說」,或是「你一定是做錯什麼事」、「是不是有誤會」,而是要給孩子支持,明確告訴他「不是你的錯」。延伸閱讀:小孩被欺負,怎麼教他保護自己​
 
 
Step2
聆聽孩子述說過程
同理不要質疑
 
張萍提醒父母,在聆聽的過程中切莫追問:「怎麼不逃跑、不求助、不拒絕、不早說?」、「怎麼沒有保護自己」,孩子會覺得被指責、被質疑而封口。「因為講出來是被罵。」當事情已經發生,父母的質疑已於事無補,反而容易成為溝通絆腳石。
 
家長要試著同理孩子:「你當時一定很害怕、不曉得怎麼辦……」這會讓孩子願意說,但不要安慰他「沒關係」,因孩子有他的感覺,安慰會讓孩子覺得不被理解。
 
「同時,不要強化傷害」,家長的反應,切忌讓孩子覺得「我一輩子毀了」、「這是不名譽的,不可讓別人知道」。(延伸閱讀:夫妻想法不同調,化解教養衝突這樣做)​
 
 
Step3
通報相關單位
 
第三步則應詢問孩子還向誰求助過,若曾向校方和教職員反映,他們卻未通報,是有責任的。張萍提醒,通常校園性侵案件有兩大通報系統,家長需了解自身的權利與可獲得的協助。
 
1. 教育體系通報(性平會調查)
若是在校園裡發生老師對學生性侵害,學校要啟動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性平會),並通知教評會決定是否調查期間先停聘老師,調查屬實後立即解聘。
 
 
2. 社會福利體系通報(性侵害防治調查)
撥打專線113通報社會局,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若發生性侵事件,社會局須提供法律諮詢(律師)、後續心理諮商等協助。
 
父母應支持孩子提告,否則孩子會被暗示「一定是我身體髒了、我做錯了,否則為何不追究對方責任?」張萍表示,父母切忌有泛貞操觀的概念,要坦然走法律程序、追究責任,陪孩子共同面對,堅定傳達:「這不是你的錯,你身體不會因此就髒了,也不會一輩子完蛋。此外,身體每天在新陳代謝,表皮細胞黏膜組織很快就更新了」。我們也可以對被性騷擾的孩子說:「我們可以選擇別讓對方的手、眼神留在身體上一輩子。」
 
 
教孩子有自信
相信直覺、勇敢說不
 
不少父母看了新聞報導或書籍電影對性侵者的描述,擔心意圖不軌的人會策略性地一步步試探,找機會和孩子獨處時下手,怎麼避免孩子因對某位老師或學長有仰慕之心,而不設防增加和這人獨處的機會,以致被傷害?
 
 
張萍回憶,曾有一高職女生發覺老師會逾越界線碰觸她,她起初拒絕,但狼師老謀深算,向學生道歉說非故意。女高職生告訴自己「怎麼可以懷疑老師,老師不可能傷害我」,她選擇相信老師,而非相信自己的感覺,怎知下次兩人再獨處時,她就被老師性侵了。
 
 
張萍強調,性侵案件中有3/4是熟人性侵,僅1/4是陌生人。「我們不能只是教導孩子性教育、情感教育、身體自主權,而是要教出夠自信的孩子,若孩子不夠自信,可能會在重要關頭選擇相信具有威權的老師,而非自己的感覺」(延伸閱讀:用對管道檢舉網路霸凌
 
 
建議父母從小在言行身教上就不要逾越孩子界限,讓孩子發展身體自主權,同時懂得捍衛自己。「許多家長覺得孩子意見不同很煩,但孩子敢對大人說不,是很有勇氣的」。張萍提到,十多年來她處理的師對生性侵害案中,受害者大多是「聽話的孩子」。因此教會孩子在感覺不舒服時,看著對方的眼神說:「我相信你不是惡意的,但是我不喜歡這樣,請你停止。」這句話很重要。
 
她表示,國高中生仰慕老師是常有的事,但身為老師,年紀、身體、經驗、權力差距這麼大的情況下,不能利用學生對他的愛慕去占學生便宜。此外,性侵害未必是滿足生理慾望,往往是權力的展現,因此,在權力不對等關係下,特別容易出現。
 
 
當孩子說被親戚撫摸私處
別為家族和諧隱忍
 
假如孩子說出被「親戚(例如叔叔、伯伯、表哥等)」撫摸身體、胸部、私處而覺得不舒服,甚至是被性侵,父母知道後,後續該怎麼處理?
 
 
廖清碧坦言,有時父母親會因為是親戚而選擇噤聲,僅止於見面時不把孩子單獨留下,不讓行為人接近孩子,「但這對孩子而言,是不夠的。」
 
 
她說,不少孩子因年幼的委屈未被正視,長大後依然有很大的陰影,甚至影響未來交友,「曾有一名受害女生,只要有人不小心碰到她,她就會有很大的反應,身體立刻退縮。」若父母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找對方出來處理,保護孩子,子女受傷情況就會減緩,理性與身體自主權的概念會升起,長大後較能依循自己意志決策。延伸閱讀法律如何幫助我的孩子,離開恐怖情人
 
 
張萍認為,若是家族親友出現性騷擾、性侵害行為,還是要走法定程序,不能為了家族和諧不去處理,否則付出的代價是孩子被犧牲,有些受害人等到加害長輩過世了還是很憤怒,「因為從未得到一句對不起,這成為他們一輩子抹不去的痛。」
 

張萍強調,會對孩子性騷擾的人,基本上身心是不健全的,需專業醫生和心理諮商師提供協助。走完刑事程序,會有強制治療或處遇,幫助他別再傷害別人。「若是家長選擇隱忍,受傷的不僅是自己的孩子,也會助長加害親友的氣焰,未來他若傷害更多人,所受的刑責將會更重。」

◆延伸閱讀:

孩子走不出失戀、分手的低潮,學校能協助什麼?又該怎麼陪伴他走出憂鬱?

剛進公司就被主管或同事職場性騷擾,不想丟飯碗,有什麼申訴管道?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