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身體小毛病 迎頭痛擊,不再頭痛!

迎頭痛擊,不再頭痛!

出處/ 2001年6月號/第18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844
收藏 瀏覽數 : 2844
迎頭痛擊,不再頭痛!

台灣一年至少有300萬以上的人領教過頭痛,除了壓力,來自於顱內的血腫、腦瘤或高血壓、甲狀腺腫等疾病,都有治療上的急迫性,別只求快速的解痛特效藥,儘速就醫查明原因,讓自己安心吧!

每個人都有頭痛的經驗。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每年約80%的美國人有頭痛的體驗,其中50%的人會嚴重的頭痛,但只有10%~20%的人會去看醫生。國內的情形也類似,台北陽明大學和榮民總醫院從86年起至88年止,為期3年,在大台北地區針對3374人進行偏頭痛的調查,結果發現14.2%的女性與4.6%的男性符合偏頭痛的診斷,這項數值也與歐美國家相近。以此調查推估,全台灣女性約115萬人、男性約35萬人有偏頭痛的問題,若再按國外頭痛的比例推估,台灣一年至少有300萬以上的人曾經領教過嚴重的頭痛,這真是個驚人的數字!

為什麼會頭痛?

頭痛到底要吃藥或看醫生,是一個很複雜的心理過程及決定。有些人天天頭痛,卻諱疾忌醫或不以為意;有些人偶爾頭痛,卻擔心是腦瘤而終日煩惱不堪,汲汲於看遍各大名醫,甚至求神問卜。

筆者在門診看過許多人描述自己如爆炸般的頭痛,輕描淡寫,頗為得意自己的「忍功」。也常看見女性講述頭痛時,因為承受了太多的擔心和委屈,突然聲淚俱下。有些小朋友翹課找不到好理由,只好說「頭痛」,請醫師幫忙開補假單。也曾看過70幾歲的老太太電腦斷層顯示腦部有顆大血腫,走路也已東倒西歪了,卻硬說沒有任何包括頭痛的不適症狀,得趕回家幫家人煮飯帶小孩。

就因為頭痛是一種主觀的傾述,跟一個人的記憶、經歷、情感、工作、生活,以至於教育文化、政治社會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就醫學的研究和討論而言,就顯得較為困難複雜。

要了解頭痛,得先對頭的構造有一個簡單的認識。如果把頭殼當做一個立著的燈泡,那麼燈泡的前半面就相當於顏面的部分,包括複雜的眼耳鼻口等結構,其肌肉、關節以及神經分布連續且相關,因此顏面器官的疾病可單以頭痛來表現。燈泡(頭殼)的其他部分可分為五個部位,包括前上方的「額部」,正上方的「頂部」,後方的「枕部」,以及左右兩側的「顳部」。客觀的頭痛,大約是指「由眼眶、耳朵、到後頸這一斜平面以上,因頭皮到腦內所有的原因造成的痛感。

包在燈泡(頭殼)外的有肌肉、皮膚,還有穿梭其間的神經血管以及皮膚毛髮腺體等組織;燈泡內有腦和血管,腦又分大腦和小腦,連著往下形成腦幹,再往下就在頸部進入脊椎,改稱脊髓。為了充分利用狹小且固定的空間,腦必須「有型」且安穩地置放於頭殼內,於是有貼在頭殼內壁就像壁紙的硬腦膜,貼在腦上、包著腦的軟腦膜,以及貼在軟腦膜上以固定匍匐在腦上小血管的蜘蛛膜。腦擠在硬硬的頭殼中豈不容易「腦震盪」?因此有水(腦脊髓液,或稱龍骨水)在腦膜和腦、脊髓內外流通,用以當作緩衝並提供其它重要的功能。

腦本身並不會有疼痛的感覺;頭會疼痛,需刺激到頭皮的神經末稍感覺器官、血管、頭頸部的肌肉、硬腦膜、腦動脈、靜脈竇、腦神經的疼痛神經纖維等構造。因此,即使顱內已經有一個很大的腦瘤,如果它佔據的空間沒有造成其他能感知痛的神經擠壓,或是牽扯到會引發痛的組織,這個腦瘤也可能不會引起頭痛。

頭痛的種類 

門診上頭痛的原因多采多姿,不過80%以上的頭痛可歸類為「肌肉緊縮型頭痛」和「偏頭痛」,其他林林總總的原因則有賴醫師依病人各自的狀況來判斷。

簡單來說,頭痛的原因大致分為四種,分別是:頭部肌肉收縮所產生的「肌肉緊縮型頭痛」;源自於頭部血管刺激變化造成的「血管性頭痛」;頭部受器因發炎、拉扯而引發的「牽引及發炎性頭痛」;以及混合上述與其他可能原因造成的「混合型及其他頭痛」。

1. 「肌肉緊縮型頭痛」或稱「緊張型頭痛」是最為常見的,它約佔看診病人的50%;其背後的原因可以是壓力、失眠、骨刺壓迫神經引發肌肉收縮、或姿態不良。

2. 「血管性頭痛」的代表是「偏頭痛」和「叢集性頭痛」。其它如發燒引起的頭痛、喝酒後的頭痛、咖啡上癮者沒喝咖啡時的戒斷頭痛,或是有些藥物引發的頭痛,部份原因可歸為此類。

3. 「牽引及發炎性頭痛」常常很痛或很嚴重,像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腦瘤、腦膜炎等;或是鼻竇炎、三叉神經炎、青光眼等疾病都可能引起。

4. 「混合型及其他頭痛」是指包含症狀、原因等的混合以及尚不明確知道其原因的頭痛;如運動後引發的頭痛,性行為後的頭痛,電磁輻射引起的頭痛。

國外頭痛原因排行榜

主要的頭痛原因(幾乎占100%)

次要的頭痛原因
肌肉緊縮型(緊張型)頭痛:占47% 頭腦感染、發炎(腦、腦膜炎,腦膿瘍等)引起的頭痛
偏頭痛(血管性):占31% 腦血腫、出血(硬腦膜下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引發的頭痛
叢集性頭痛(血管性):占7% 頭顱內病變、頭顱內壓力增高、及腦瘤(原發或轉移腦瘤)引起的頭痛
源自鼻竇發炎疾病引起的頭痛:占6% 三叉神經炎引發的頭痛
藥物引起的頭痛:占4% 顳動脈發炎引起的頭痛
頭受傷後引發的頭痛:占3% 顳顎關節發炎引發的頭痛
源自頸椎肌肉關節傳導而來的頭痛:占2% 眼睛疾病(如青光眼等)直接引起的頭痛
  精神疾病直接引起的頭痛
高血壓直接引起的頭痛
神經系統麻醉或手術後引發的頭痛

 

如何具體描述病情

依據四大分類來討論病情,對醫師和病人都是不錯的選擇。然而,每個人表達的能力不同,描述也千奇百怪。筆者曾聽過病人形容頭痛像「被雞啄到的感覺」,真是高深莫測,只能意會。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醫師有用的訊息,當你頭痛時請根據以下的重點把頭痛的情況記錄下來,這對診斷會很有幫助。

1. 頭痛時間:什麼時候開始痛的?頭痛多久了?以前有沒有類似的頭痛?
2. 頭痛部位:哪裡最痛?壓會不會痛?鼻竇、眼睛會不會壓痛或敲痛?
3. 頭痛性質:痛的感覺是悶痛?跳痛?刺痛?劇痛?
4. 頭痛先兆:頭痛前是否有症狀或不適?
5. 頭痛強度和間隔:可以從1分評到9分,分數越高越痛。
6. 痛的誘發:頭痛的可能原因?頭痛前在作什麼?
7. 痛的緩解:有沒有發現治療自己頭痛的方法?頭痛後有吃藥嗎?
8. 相關因子:頭痛和月經有沒有關係?最近有看醫生或吃藥嗎?

有了以上的相關資料,醫師就有七成以上的診斷把握。不過像年齡、性別、工作等基本資料,病人現在和過去罹患的疾病及服藥情形、過去頭痛的診斷和治療成果,以及對頭痛的解釋,都會對診斷和治療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問診後,醫師會根據所蒐集的資料作一判斷,再考慮做那些身體檢查和檢驗。多數情況下,腦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昂貴的檢查是不必要的,只要依循醫師的診斷及指示,都能改善疼痛。因此,就醫時最好的態度是:相信醫師,不要一次看不好就換人,應該找相同的醫師多看幾次,把醫師當成可信賴的朋友。

至於頭痛時該看那一科?筆者認為家庭醫師或你長久信賴的內科醫師最為恰當;因為訓練的關係,他們的腦海中同時存有各種疾病的鑑別診斷能力以及你的背景資料,較易發掘潛在的生理、心理問題,也有充分解決一般頭痛的能力及必要時轉診的技巧。

那種頭痛要特別小心?

一般而言,懷疑頭痛來自於顱內(如血腫、腦瘤),或直接來自於其頭部器官(如青光眼、中耳炎),因為有治療上的急迫性,立刻會引起醫師的注意;若懷疑是生理全身疾病(如高血壓、甲狀腺腫、發燒等),或心理問題引發的頭痛,也會引起醫師的進一步追查,以確保萬一。如果有下列的頭痛合併症狀及特色,須較為謹慎。

1.突發且劇烈的頭痛(我從來沒這麼痛過!)。
2.頭痛伴有無預兆的強烈嘔吐(噴射式嘔吐)。
3.伴有意識狀態或個性改變及模糊。
4.伴有抽搐或局部的神經症狀(如複視,一邊手腳無力等)。
5.伴隨發燒或明顯的其他症狀。
6.常發生在清晨或半夜的頭痛。
7.50歲以後新發生的頭痛。

哪些人不能自行購買成藥?

筆者並不贊成自行購買成藥來解決頭痛問題。原因很簡單,現在已有全民健保,醫療消費已低廉許多,自行購買成藥既不安全,又不省錢。然而,以目前至少一半以上的頭痛人口習慣到藥房買成藥的情況看來,筆者建議,如果你過去曾到診所或醫院看過頭痛、吃過藥而沒有副作用;現在頭痛又是症狀沒加重、次數沒增加的穩定性、慢性頭痛,那麼購買成藥大抵上較不會吃出問題。

不過,假如你是(1)第一次頭痛患者。(2)老人或小孩。(3)可能吃錯藥或有濫用藥物傾向的人。(4)正在用藥治療其它疾病的患者。(5)過去吃藥曾有過敏或有胃潰瘍的患者。(6)任何懷疑非慢性、反覆性頭痛或如前面所言「需要特別小心的頭痛」。最好還是回診所或醫院看病比較安全。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