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孩童上課不專心、走路常跌倒,竟是「弱視」惹的禍?

孩童上課不專心、走路常跌倒,竟是「弱視」惹的禍?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421
收藏 瀏覽數 : 4421
孩童上課不專心、走路常跌倒,竟是「弱視」惹的禍?

當小孩學習力不佳,並不一定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有可能是眼睛出狀況!今年3歲半有一名孩童就因為看卡通時常瞇著眼,走路時也常跌倒,被媽媽帶去醫院檢查,沒想到醫師竟警告,若再不治療就會變弱視。眼科醫師提醒,多數幼童的視神經發育會在6歲結束,如果在7歲以後才發現、治療,改善空間已經很小,幾近無效。

 

不過,到底什麼是「弱視」?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把弱視比喻為「無痛的失明」,意思是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漸漸喪失擁有正常視力的機會。這是一種「發育不全」造成「視力不良」情況的統稱,指整體「視覺系統發育不良」的結果;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矯正來挽救。

 

譬如一個已經被診斷為弱視的13歲孩子,矯正後視力是0.7,也就表示那不論再用戴眼鏡或手術等方式,最多也只能達到0.7。如果他6歲之前及早發現,有可能針對病因成功治療到1.0;但若不幸忽略,6歲後即便能改善,提升的程度也不大。假設他後來得了近視,可以用眼鏡或手術矯正的只有「近視度數」的部分,因為弱視的關係,矯正後最好的視力也只有0.7。

 

弱視是「發育」問題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解釋,從眼球內的結構來看,理想的光源應該要在視網膜上成像,才可能透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孩子約莫6歲前的眼睛是遠視眼,此時焦點是落在眼球之後,尚無法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必須經過一陣子的調節運動後,才會在視網膜上成像。但在發育過程中,光源的刺激仍需充足且路徑正確,才有助發育;當刺激不足,視神經、大腦的發育不夠,就無法形成良好的視覺。

 

視覺形成的過程需要訓練、適應,當光線從眼睛進入眼球,再通過視神經進到大腦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地方出差錯,就會影響視覺的形成。在6歲之後,因為大腦已經根據之前的經驗來定義視覺,所以弱視者的距離感、立體感的發育都無法跟正常人一樣。

 

當孩子3歲,可手比上下左右
就可到眼科做眼睛檢查

經過統計,弱視的自然發生率約是3~5%,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實際反應在生活中,是每一班(約40人)的孩子中,就有2個,比率並不低!

 

人的眼睛並不是天生下來就發育完成了,6歲之前是黃金發育期,需要「正確、充足」的光線刺激、動態刺激,來「訓練」視覺系統的形成,所以發育緩慢的現象最好能在幼稚園階段,或更早就發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說是唯一的療法。

 

陳瑩山醫師因此建議家長,當孩子到了2歲半、3歲左右,懂得用手正確地比出上、下、左、右時就可到眼科要求做眼睛檢查。尤其是不善表達的小孩,若出現頻揉眼睛、瞇眼或歪頭看東西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後悔莫及。

 

弱視兒被笑獨眼龍
家長可以這樣做

為了治療弱視,醫師通常會將偏愛使用或視力較佳的那隻眼睛用「眼罩」或護眼貼布罩起來,讓孩童強迫使用弱視的那隻眼睛,因此常可看見許多因治療弱視而須戴眼罩的小朋友,被同學取笑是「獨眼龍」。

 

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提醒家長,此時千萬不要對孩子露出自責抱歉的神情,否則會讓孩子更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建議可耐心的和孩子解釋戴眼罩是為了要刺激,讓弱視那隻眼睛多使用,等過一段時間後,兩眼才能看得更清楚,藉此增強孩子的信心。此外,也可以試著和孩子比較戴與不戴的感覺;或是玩自拍,留住此時的獨特性,以免他因害怕同儕異樣眼光,而擅自拆除眼罩,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