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身體小毛病 聆聽身體警訊,排解壓力蓄滿元氣

聆聽身體警訊,排解壓力蓄滿元氣

出處/ 2010年1、2月合刊號/第27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196
收藏 瀏覽數 : 4196
聆聽身體警訊,排解壓力蓄滿元氣

在盛滿水的杯中繼續倒茶,茶水將四處溢流,如同身體承受滿載的壓力,若沒適當宣洩,負擔終將壓垮自己。新的一年,不妨開始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釋放壓力,重新蓄滿一整年的活力!

現代人常因工作、生活緊張等壓力造成身心疲憊,提不起勁,短期可能出現失眠、身體酸痛等症狀,長期累積甚至會引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這些不舒服的反應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你已過度疲勞、身心負荷過大。

壓力超載
心血管疾病增2倍

芷玫在投信業上班,每個決策都必須精準而快速,工作時總是神經緊繃,下班後又常要應酬到很晚,回到家早已一身疲累。沈重的壓力讓她脾氣差、睡不好,長久下來,氣色愈來愈差。

文德在公關公司工作,常得外出探勘場地或辦活動,下班後回到家完全不想開口講話、不想做事,只想一人獨處,總是癱在沙發上,非得躺個半小時才願意起身吃飯或洗澡。新光醫院家醫科主任陳仲達認為,以上疲勞都和工作有關,不同族群面對各式工作需求、主管要求或同儕競爭,各有不同的壓力。

中崙聯合診所心理師黃龍杰也說明,因忙碌、緊張生活造成失眠、身體酸痛等現象來求診的人,非常普遍。由於科技創新和經濟變動,多數人的工作都有「多、快、新、難」的趨勢,「常見到很多人覺得責任和壓力超載,甚至到失控的地步。」

明知自己可能壓力過大,但多數人都會忍到身體出現警訊,才到醫院就診。陳仲達指出,工作壓力產生的疲勞,與心血管疾病有絕對關係;醫學研究指出,工作壓力過大,心血管疾病上身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是不得不注意的警訊。

因壓力求診的年紀下降
年輕人占三成

為何在工作或生活承受極大壓力,僅少數人會就醫,陳仲達分析,「可能是傳統教育告訴我們要忍耐、勤奮、刻苦耐勞」,所以,真正會就醫的都是受不了身體病痛,不過,多數病患也不會明白告訴醫師,身體不適的原因是來自壓力,常經過一連串檢查、問診後才發現。

依陳仲達的看診經驗,男性就診時多已出現潰瘍、逆流性食道炎、失眠、頭痛及肩頸酸痛等問題;女性則多為胸悶、自律神經問題、心悸、喘不過氣等狀況,且因壓力導致身體出現狀況而就診的病患,年輕人占二至三成,這與工作壓力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此外,礙於國情,台灣民眾到醫院多求助於生理方面的科別,不太求助於心理諮商。黃龍杰說明,「有95%的人即使遇到天災人禍、生離死別,也絕不諮商。」願意求助諮商者,多屬於高教育水平、經濟條件較佳、口才較好、人際關係佳,有自覺的一群人。他也發現求助心理諮商者,女性居多,「女男比例約7:3或8:2」。女性多願意溝通、求助、自覺及社交性強;男性則較不願主動求助、反應出較為內斂的性格。

自我檢測身心
瞭解壓力程度

陳仲達指出,工作壓力愈大,心血管疾病、腰酸背痛、感冒及免疫系統都會出問題,若再深入分析目前的職場壓力,男性承受的壓力比女性大。因此他建議,不妨使用「壓力量表」檢測自身壓力承受是否超過負載,約半年~一年進行一次即可。至於平常檢視壓力的方式,可從作息來觀察。若放假在家,充分休息、睡飽後就覺得精神不錯,則為一時疲勞;如果充足睡眠後仍感到渾身無力、提不起勁,可能就是壓力造成的慢性疲勞。

壓力對身心的影響,是現代人不能不重視的議題。黃龍杰認為,主要可區分為4個層次。

第1個層次:「正常型」,人都會遭遇不順心、心情不好,但隨著事情解決或事過境遷後恢復正常,屬於自然的憂鬱或焦慮。

第2個層次:「適應性疾患」,例如:心情不好造成無法上班、上課或經常缺席、遲到早退,「自己主觀覺得痛苦;客觀而言,別人也觀察得出來,無法做應盡的角色及發揮功能」,是最輕的一種病態。

第3個層次:「精神官能症」,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等)、飲食疾患(厭食症或暴食症)、睡眠疾患等。

第4個層次:最嚴重,已達到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及妄想症,有妄想及幻覺發生。

壓力分級表

壓力影響分級

產生狀況

F1(地上一樓)

壓力造成暫時的緊張、自然的煩惱,隨著問題解決逐漸會恢復正常,甚至會學會新的適應技能或態度(心理成長)。

B1(地下一樓)

壓力造成適應障礙、無法正常上班工作、與做好應盡角色及功能,造成「適應性疾患」,屬於輕微病狀。

B2(地下二樓)

引發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

B3(地下三樓)

壓力造成精神病,如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等,會產生妄想、幻覺。

中崙聯合診所心理師黃龍杰建議,第1、2層次(F1、B1)的壓力,多半與工作及家庭壓力有關,可尋求心理諮商。若達到第3層次的精神官能症,最好藥物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若到達第4層次,就必須尋求精神科醫師,先進行藥物治療,待症狀緩解,再搭配心理治療。

關鍵字: 身體警訊壓力心血管壓力程度紓壓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