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 想存養老金?中年後的投資理財要用對方法

想存養老金?中年後的投資理財要用對方法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撰文/
瀏覽數 : 9682
收藏 瀏覽數 : 9682
想存養老金?中年後的投資理財要用對方法

最新統計顯示,國人平均壽命達80歲,許多人步入40、50歲後,開始盤算起老年生活,有著「錢恐怕不夠」的憂慮,想趕快投資來賺錢,不過專家建議,40歲之後的投資應保守,尋求風險較小的方式來理財,以免連基本的老本都賠進去。

 

熟齡階段才進場投資
安全性比報酬率更重要

人稱「基金教母」的前投信投顧公會祕書長蕭碧燕建議,若熟齡階段才開始起步投資,態度應保守,「安全性」比報酬率更重要。若打算進場投資,一定不能拿老本出來賭,而是生活費以外的閒錢。尤其40歲以後,若投資失敗,直接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因此一定要謹慎選擇投資理財的方式。投資前要多看書、找資料提升自己的投資知能,並且在進場前先做紙上操盤推演。

 

不是只有買股票、買基金才叫做理財,理財作家劉憶如表示,如何分配手頭現金與儲蓄比例,也是一種理財規劃,如果總是賺多少就花多少、或是習慣預先借貸,有些人即使工作到40、50歲,仍沒有存款。

 

熟齡族投資前
先評估風險承擔能力

傳統的儲蓄固然適用於每個族群,但現在儲蓄的利率太低,加上通貨膨脹的緣故,幣值會愈來愈薄,因此理財人員多半會建議民眾投資基金、股票或保險來幫自己賺錢。劉憶如指出,投資要及早開始,因為投資有賠錢的風險,年紀較輕者,透過工作賺錢的機會較多,較有本錢承受可能的損失。

 

自己可承受多少風險,劉憶如提供簡單的計算方式:「100-年齡=風險資產比例」,以40歲為例,積極投資的比例不宜超過60%,至少有40%的資產應保守規劃;隨著年紀愈大,能夠冒險的比例應愈來愈低。

 

定期定額投資+儲蓄
最能分散風險

不能等到退休了才開始盤算老年生活,蕭碧燕建議,還在工作賺錢時,就預先估算自己退休後有多少錢可用,如果退休金不夠用,那麼現在薪水扣除教育費、生活費、貸款等基本支出,其餘就應儲蓄或選擇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預先儲存。

 

蕭碧燕認為定期定額是最容易學的投資方法,猶如每個月繳納水電費,強迫自己儲蓄。投資最怕買在高點,若每個月都定期定額投資,最能分擔風險,也較易翻本。

 

除了定期定額投資,還需掌握以下兩個原則,才不容易賠錢:

 

慎選標的

以基金來說,要參考這檔基金過去表現與市場資訊,不要買那種市場上都不敢投資的;不要獨押一個國家發行的基金,盡量選區域型來分散風險。

 

停利不停損

當利率上漲獲得報酬時要開心地賣出,在下跌的時候更要開心地以低價買進,不要因此就停扣,不過這個前提是選到正確的標的,而不是死守根本沒有表現的基金。

 

熟齡投資人當心3大錯誤
讓自己血本無歸

 

熟齡族雖然累積一定的生活經驗,不過,劉憶如發現他們若對理財沒下過功夫,容易犯下列投資錯誤,最好避免:

 

衝動跟風

看到新聞刊登別人買哪個股票或基金賺錢,就盲目跟進,甚至直接叫別人幫忙操作,之後因虧損而造成糾紛。

 

寵壞啃老族

不少父母的退休金,會成為孩子眼中的資本,劉憶如演講時曾有婦人求助這樣的困擾,她原本規劃拿退休金買房子來收租,但孩子因求職不順,想出國進修,便遊說媽媽「投資他比較有報酬率」,這名婦人有點擔心卻又難以拒絕,劉憶如最後建議婦人仍要守穩為佳。

 

沒有考慮投資風險

主要是不清楚購買的標的為何,比如股票型基金的報酬率變化高,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這樣的波動。

 

蕭碧燕也提醒,一定要了解產品的風險高、低。譬如很多人以為買債券是風險較低的投資選擇,但若買的是高配息的收益債券,其實高報酬也代表著高風險,這些債券多半不是國家發行,而是一般公司發行來跟大眾借貸,很多人誤以為只要賺到利息就是好事,卻沒注意到隱含本金虧損的高風險。

 

本專欄由財團法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贊助支持,關心老年人的健康與生活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