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不斷進行成骨與蝕骨作用,年輕時成骨細胞活躍,會形成較多新骨;隨年齡增長,蝕骨細胞吸收舊骨組織的速率會大於新骨生成,因而骨質易流失,甚至骨鬆。目前健保優先給付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會把舊骨質留在骨頭內,減少代謝;如果想顯著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可自費改用增生骨質或促進新骨生成的藥物,只是換了藥後,還能換回健保補助的「抑制骨質流失藥」嗎?
林口長庚醫院骨骼關節研究中心主任蔡宗廷教授表示,目前使用兼具抑制骨質流失與增加骨質生成作用的藥物―益穩挺,或增加骨密度的副甲狀腺素類藥物,健保給付規定相對嚴格,若要自費使用此類增生骨質藥物是可行作法,但需進一步與骨科醫師諮詢用藥策略。
現階段的用藥策略,是先停用健保初期使用的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俗稱第一線藥物,非醫界用語),更換增生骨質或促進新骨生成的藥物(俗稱第二線藥物,非醫界用語),使用藥物仿單建議的一年後,再換回健保第一線給付的藥物。
根據2018年一篇國際《骨與礦物質研究FRAME雜誌》的研究報告(註),使用益穩挺藥物一年以後,再換回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保骼麗使用一年,其骨密度的改善等同使用了保骼麗7年的效果。
建議7種極高風險骨折的人
優先使用促進新骨生成的藥物
若已骨質疏鬆,又符合下列一項條件,屬於極高骨折風險的族群,成大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建議,根據台灣最新的成人骨質疏鬆預防與治療指引,應優先考慮使用促進新骨生成的藥物。
1.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骨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傷害的骨折,例如跌倒後的骨折,臨床上再次骨折的情形很常見,譬如脊椎骨折後再度跌倒發生髖部骨折,或是右邊髖骨斷裂後沒多久,左邊髖骨又斷裂。
2.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期間仍骨折
使用抑制骨質流失的骨鬆症治療藥物超過1年,仍相繼發生一次或多次骨折,代表骨骼相當脆弱,對該藥物治療的反應較差。
3.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脊椎、髖部、手腕、肩膀等部位相繼多處骨折,或好幾節脊椎都出現塌陷現象,代表骨骼非常脆弱。
4.服用恐損傷骨骼的藥物後發生骨折
典型藥物是類固醇,長期使用造成的骨質流失,比一般停經或老化來得快,一定要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查。
5.骨密度T值非常低
骨密度T值≤-3.0,表示骨頭的結構與強度極差,一定要積極治療。若年紀相對年輕,活動量正常,且無特定風險因子,骨鬆檢查時發現骨密度極低,務必掛骨質疏鬆門診,進一步確定原因及治療。
6.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這類病人除需做好預防跌倒的措施外,更需積極治療骨質疏鬆,以免跌倒造成骨折,增加臥床、失能的機率。
7.FRAX®骨折風險超高的患者
世界衛生組織開發了骨折風險評估網站FRAX(可上網搜尋「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進入網站後輸入資料,可快速預測未來十年脆弱性骨折(髖部骨折、脊椎骨折等骨鬆性骨折)的發生率。若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或髖關節骨折風險>4.5%,就是極高骨折風險族群,研究指出十年內,3位中會有1位發生骨鬆性骨折,20位中會有1位發生髖部骨折,必須積極治療。
註:https://academic.oup.com/jbmr/article/33/7/1219/7605385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