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國小教養 小孩要更多零用錢,能用做家事、好成績來換嗎?

小孩要更多零用錢,能用做家事、好成績來換嗎?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41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3
收藏 瀏覽數 : 53
小孩要更多零用錢,能用做家事、好成績來換嗎?

當小孩想要更多零用錢時,不少父母覺得子女不懂錢的價值、可能買不實用的東西而不願意多給;但也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理解錢財得來不易,以參與家務、考好成績當作調漲零用錢的條件,這樣適當嗎?給與不給,如何拿捏?

先了解孩子需要,針對原因給予回應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林淵渟表示,爸媽一開始給孩子零用錢時,就要讓小孩知道「固定時間可以有多少錢」,而非隨時用完都能再向爸媽支取的原則。在定期定數發放零用錢後,孩子突然開口要求增加額度,父母可先詢問他要增加多少,再請他說明(1)原本領取的零用錢花到哪裡去了、(2)現在想增加的金額打算用在什麼地方,藉此了解目前的零用錢是否因不同階段需要而不敷使用,或是孩子有衝動性的消費,導致出現超支情形。

了解後,若孩子提出的花費合理正當,便可考慮適度增加。假設孩子是突然想購買某樣很喜歡,但價格較高的物品,不妨一起腦力激盪,讓孩子選擇一個符合他需要的方案。例如「延後消費」:將每次零用錢存下一部分,等錢存夠了再買;或是「提前預支」:預先領取之後的零用錢,同時也要提醒他往後可能面臨沒有足夠零用錢可使用的後果。諸如此類的討論,有助小孩思考日後運用零用錢的方式,學習負擔責任,避免爸媽老是追在後面不斷叮嚀、陷入碎念循環,甚至形成親子衝突。

孩子能說明零用錢支配狀況
就有增額空間

針對第一次發放零用錢時便與孩子做好約定,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也抱持同樣看法,「關於每次固定的數額和金錢的使用範圍,都應說清楚」。當有增額需求時,父母應先了解原因,假使是隨年齡增長、生活圈變廣而有需要調整的空間,可討論並考慮增加,「但孩子要是連現階段花用的狀況、未來零用錢的去向都無法交代,就不建議答應他。」

此外,發現同學零用錢比自己多,也是孩子可能要求增額的因素之一,這時要讓他知道別人的家庭狀況或對金錢的使用方式和價值觀,未必和自己家裡相同;並且若是單純用人我比較的心態,也不是必須增加零用錢的理由。

家事、成績不可和零用錢綁在一起

有父母認為孩子若要爭取更多零用錢,就得付出相對的代價,例如幫忙做家事、考取一定的成績等。董旭英教授認為,當零用錢和家務或成績掛鉤之後,等於告訴小孩「只要你做得好、有好成績,我就會給你錢」,反倒成為爸媽和子女間的一種交易行為,也把他身為家庭一份子的義務和學生應盡的本分,變成賺錢的途徑。但是,假使孩子今天家務做得特別好、考了好成績,給予適當的獎勵,像是帶他出去玩、挑一個喜歡的玩具,甚至發個紅包亦無不可,「獎勵形式不是事前說好的『交易』,也不用承諾或變成常態,有點像是驚喜一樣,這樣的鼓勵會有另一番效果。」當然,有時為了激勵小孩努力或堅持目標,是可以預先設定好鼓勵的方式,但這只是增強效果並非「消費行為教育」。

林淵渟心理師也說,做家事、考好成績可以取得零用錢的作法,會讓小孩產生「每做一件就可以拿錢」、「想拿錢才要好好表現」的錯誤觀念。建議平時發放一定金額的零用錢時,應出於單純訓練孩子正確理財的目的,而非利益交換。不過,當有表現超出預期、值得獎賞時;或是在家務已經有分工的情況下,孩子做完份內事,又願意為家裡多付出,例如清洗窗簾、冷氣等,不妨偶爾把它當作「加碼」的機會,在下一次發放零用錢時酌量增額,讓子女知道父母確實看見了他的努力與好行為,且不吝於給予獎勵的正面回應。

圖片來源:富爾特

關鍵字: 零用錢家事成績教養理財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