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張博雅 破解糖尿病迷思,自律從而「隨心所欲」

破解糖尿病迷思,自律從而「隨心所欲」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3年9、10月號 
撰文/
瀏覽數 : 7224
收藏 瀏覽數 : 7224
破解糖尿病迷思,自律從而「隨心所欲」

「糖尿病」只有年長者、肥胖者、愛吃糖才會得到嗎?事實是,糖尿病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台灣有糖尿病的人口已經超過250萬,年輕患者有增加趨勢;得到糖尿病也並非和愛吃糖、體態肥胖有關而已……

「你/我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啦!」、「有糖尿病的都有肥胖問題,你/我瘦瘦的,沒有問題啦!」、「得到糖尿病,一定就會有腎病變、中風等併發症。」這些與國民病之一的糖尿病的相關討論,對你而言也許並不陌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它也是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面對這常見的健康威脅,我們對其正確的認知卻仍有限,就像上述的討論,多是民眾對糖尿病的迷思。

糖尿病的發生和先天遺傳、後天脂肪細胞過多、壓力等因素都有關聯,而現代人習慣的精緻糖、高脂飲食、少動多坐的生活模式,也使糖尿病的年輕族群增多。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資訊,推估19歲以上國人約有25%血糖超標,已是糖尿病前期(註),若不改變生活方式,最快可能在一年內變成糖尿病患者。不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糖尿病前期的病人有近五成的機會可以逆轉,所以專家給予糖尿病前期患者或一般民眾在治療與預防上的建議,除了定期檢測、藥物治療外,都是要調整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習慣、規律運動和減肥,能讓血糖值恢復正常,延後糖尿病症的嚴重化。

除了飲食、生活習慣的影響,情緒問題也與糖尿病息息相關。糖友為控制血糖長期作戰,身體有病變之外,心理也會受影響。當糖友血糖不穩定時,情緒會引起一系列波動,像是沮喪、焦慮、不安或生氣,降低整體生活品質。臨床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憂鬱症盛行率是一般族群的兩倍,憂鬱症至少影響四分之一的糖尿病病人。因此除了減輕症狀、控制血糖、延遲併發症外,更需要關注糖友們的身心狀況。

糖尿病是種慢性病,不能期待「治癒」,要學著與疾病「共處」,很重要的是不要因噎廢食,終日處於擔心疾病狀態中,不敢吃、不敢動、不敢旅行……,過度限制生活,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壓力。運動、飲食控制、遵從醫囑進行治療,先有「範圍」的自律,不壓抑、也不過量,就能過做自己想做的、吃想吃的「隨心所欲」生活。

註: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6-109年) 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5562/File_18775.pdf
搜尋第92頁(頁碼是83頁)顯示「19歲以上國人約25%血糖超標,是糖尿病前期」

(首圖/富爾特數位影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