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心臟血管 打造抗發炎體質,4種NG行為別再犯

打造抗發炎體質,4種NG行為別再犯

出處/ 2017年12月號/第36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169
收藏 瀏覽數 : 6169
打造抗發炎體質,4種NG行為別再犯
研究發現,身體長期處於不正常免疫反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2~3倍。不過,只要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即便是三高病人,也可明顯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發生的機率。其實只要從少吃地雷飲食、改善NG行為著手,就能成功打造抗發炎體質! 
 
業務高手孝珍長期處於高壓的工作環境,為了升遷和獎金,經常起早晚歸拚業績,為了和顧客博感情,自然少不了常出差及喝酒應酬,甚至常得和同行爾虞我詐一番。孝珍一直以為自己「壯得跟牛一樣」,直到身體常長蕁麻疹,半夜癢醒,或胃酸逆流而咳醒,加上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逐年升高,才讓她不得不挪出時間進行全身健康檢查。
 
健檢結果顯示,血壓及膽固醇在爆表邊緣,醫生語重心長地提醒孝珍已處於「亞健康」狀態,朋友也說這就是養生專家常提到的「癌前體質」,讓她聽了滿頭霧水。
 
所謂「亞健康」,意指一般人在「健康」到「疾病」中間的身體狀態,臺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劉博仁表示,「亞健康」狀態下的健康檢查結果看似沒有紅字(超標),但仔細查看數值,卻都瀕臨爆表邊緣。
 
例如正常人空腹血糖要低於100 mg/dl,驗出來是97 mg/dl,醫生會說「沒問題」,其實身體已發出警訊,表示正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禁食超過8小時)血糖高於126mg/dl,若檢查發現空腹血糖為100~125 mg/dl,屬於糖尿病前期灰色地帶,就算「亞健康」狀態,顯示身體慢性發炎的情況比先前空腹血糖97 mg/dl時更嚴重。
 
避免心血管慢性發炎
就能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說,人撞到、摩擦到會瘀青、紅腫,溫差大時則容易感冒,諸如此類都是正常的發炎反應,也是身體的保護機轉;但如果是不正常的發炎反應,則會造成比較深遠的影響,像三高、免疫疾病患者,或是有抽菸習慣、肥胖、經常熬夜、缺乏運動者,就會讓身體天天處於低度發炎的狀態,年深日久,各種疾病就會逐漸出現。
 
陳肇文醫師指出,近幾年醫學研究已證實,動脈硬化是一種血管發炎反應,當身體處於慢性、低度、持續性的發炎狀況(也就是亞健康狀態),防禦的能力會減弱,當損害健康的因子不斷累積,就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
 
臨床上,心臟內科醫師已開始用發炎指標來判定動脈硬化的程度、嚴重性、預後情況,以及實際發生心肌梗塞、死亡及腦中風的可能性。今年,加拿大蒙特婁心血管中心更公布一項名為Cantos的大規模北美地區臨床實驗計畫。結果證實,血液中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IL1發炎反應等細胞激素,在使用單株抗體阻斷後,可以有效改善或降低心肌梗塞患者日後再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陳肇文醫師說,這個實驗證實即便已是三高病人,只要從上游阻斷發炎反應,皆可明顯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死亡發生的機率。反之,也證明身體的發炎反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因子。
 
換言之,當身體慢性發炎的情況變嚴重,導致動脈硬化的斑塊變大、或斑塊破裂形成急性血栓,讓血流更不暢通,都可能引發急性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嚴重的話還會死亡。
 
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
罹心血管疾病機率增2~3倍
 
劉博仁醫師指出,一般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不像感冒一下子就被證實感染或罹病,但可能經常感覺身體不舒服,這些不舒服的表現因人而異,包括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疲倦、口氣差、睡不好、偏頭痛、月經不來、排便不順或經常拉肚子或腹部絞痛、皮膚黯沉或溼疹或不明原因發炎、偶爾咳嗽或會喘、鼻塞或流鼻水或鼻涕倒流等,就醫學角度來看,都是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下引起的不適症狀,如果又抽菸或一周喝酒3次以上,加上長期熬夜或長期久坐,情況就會更嚴重。
 
至於身體為何會產生發炎反應?陳肇文醫師說,這與體質有很大的關係,臨床上發現,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牛皮癬、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由於身體的不正常免疫反應(易導致發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是一般人的2~3倍,不過,當這些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劑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就明顯變低。
 
這間接證實,身體裡如果經常存在不正常的發炎反應,不論是外界的原因導致免疫系統不正常激活,或內在不正常的過敏性激活,都會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所以,近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療趨勢,在於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以便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延緩惡化。
 
少吃4種導火線食物
打造抗發炎體質
 
想要減少身體發炎,應從調配飲食及改善生活習慣兩方面著手,專長為營養醫學的劉博仁醫師及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指出,現代人重視飲食,但下列幾類飲食絕對要少吃為妙:
 
少吃添加白糖的食物
吃太多精製的白糖,如含糖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糖果,都會使身體發炎。事實上,已有諸多研究證實白糖是身體發炎的啟動器。劉博仁醫師指出,糖會造成胰島素上升及阻抗,加上糖分子會與身體蛋白質結合成為「糖化終產物」,而這些都會導致發炎。
 
少吃精製的碳水化合物
如白麵條、白土司、白米飯、白麵粉,都是所謂的「高升醣食物」,吃多會出現發炎現象,理由同上述「糖分子會和身體蛋白質結合,產生糖化終產物,導致發炎。
 
少吃不優質的油脂
在各類油脂中,反式脂肪最糟糕;其次,油炸食物也不好,因為高溫油炸除了易吸附品質不佳的油脂,高溫的油也會變得很不穩定,容易酸敗、引起發炎。此外,食用油中有含ω-3、ω-6、ω-9等不同占比的油品,如果內含太多ω-6的油,如玉米油、大豆沙拉油、葵花籽油、甚至葡萄籽油等,會因脂肪酸過多引起發炎,久了會引發肝臟發炎、脂肪肝(也是一種肝臟發炎)。
 
少吃高溫燒烤的食物
肉類在高溫燒烤時會產生多環芳香烴的異環胺、丙烯醯胺及糖化終產物,都會造成發炎。另外,易讓某些人拉肚子或起疹子的過敏食物,也易讓這些人產生發炎反應。劉博仁醫師曾檢驗國人慢性食物過敏原,依序是蛋白、牛奶、麵麩、蝦子、螃蟹。
 
避免慢性發炎
先改善4種NG行為
 
另一方面,生活習慣不好易引起身體發炎,而改善生活習慣,建議先從以下行為做起:
 
1. 勿長期熬夜
熬夜會增加胃的饑餓素以及腎上腺素分泌,降低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因而增加身體發炎激素,導致肥胖。 
 
2. 勿久坐
久坐不動的電腦族、手機族或是電視沙發族,因身體減少消耗熱量,血管易發炎,全身易堆積脂肪。 
 
3. 勿吸菸
吸菸會讓身體產生太多自由基以及發炎物質,不但影響自己,甚至還會讓下一代也跟著發胖、氣喘、罹癌,講嚴重一點,就是慢性自殺。
 
4. 勿營養失衡
太胖或太瘦都不好。女生減肥只吃沙拉,蛋白質攝取不足,會讓肌肉減少、體質變虛寒,形成慢性發炎。而長期外食吃便當,蔬菜水果吃太少,攝取不到食物中的抗氧化物質、植化素、纖維,導致體內缺少纖維吸附、帶離體內自由基,大腸容易變得不健康,導致罹患大腸癌、直腸癌的機率增加,膽固醇和血糖也容易上升。再者,腸道中需要益生菌,蔬菜水果吃太少,少了纖維中的益菌原(益菌生),腸道菌會趨向於壞菌,壞菌一多,身體便易產生毛病,導致過敏等自體免疫疾病,甚至還增加了大腸直腸腫瘤的機率。
 
陳肇文醫師提醒,在美國,天天吃牛排大餐的富人,未必比只吃速食漢堡的窮人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原因是,真正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食物是不新鮮的食物、罐頭食品、加工食品,所以想要控制危險因素,一定要少吃加工食品(包含醃漬物或防腐食物)。再者,就是要均衡攝取營養素,美國窮人往往因吃不到新鮮的蔬果,維生素C攝取不足,加上缺乏優質蛋白質,免疫力才會比天天大魚大肉的富人還差上許多。
 
總之,只要避開上述行為,作息正常、睡眠充足、保持運動習慣、戒菸,多吃各類新鮮的原型食物,就能打造抗發炎體質。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