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癌症治療 當肺癌治療結束,6招提升生活品質

當肺癌治療結束,6招提升生活品質

出處/ 2017年5月號/第35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1063
收藏 瀏覽數 : 31063
當肺癌治療結束,6招提升生活品質

李伯伯做完肺癌手術後,因為怕胸痛,不敢做深呼吸運動、也不敢咳嗽,差點就因積痰,引發肺炎,到底肺癌患者術後該如何照護,才能維持生活品質?發現罹患肺癌,若病灶能以手術切除,多半會以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方式,醫師也會依腫瘤大小、生長位置及病人的健康狀況來評估手術方式。不過,在手術切除癌細胞後,傷口會很疼痛。陽明大學內科教授江啟輝表示,醫師會依病人疼痛情況開止痛藥,但最怕病人因過度害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若肺部無法有效擴張,會造成肺部塌陷,也因為不少肺癌患者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一旦痰堆積,就易感染肺炎、肺積水,甚至敗血病,那就前功盡棄了。」

1術後儘早練習深呼吸
  不要怕咳嗽

江啟輝教授建議病人,為減少併發症,術後第一天能自行呼吸時,就要儘早做深呼吸運動,或使用肺計量器,練習噘嘴呼吸,促進肺部膨脹,讓氣管張開,防止肺萎縮;另外,不要害怕咳嗽、咳痰,「術後胸腔會裝置引流管,病人需多翻身,咳嗽時若擔心疼痛,可輕壓傷口,家屬可將手彎成杯狀,在背部輕敲,透過姿勢引流,讓病人咳出痰液,以免堆積。」

2氣功、太極、瑜伽
  有助復健

由於術後胸壁肌肉和上臂肌肉會變得較無力,在不造成傷口疼痛下,練習簡單的上臂抬舉、擴胸等和緩復健活動,可幫助肌肉恢復力量。

居家照護上,在體力能勝任的情況下,最好嘗試作適量運動,保持體力與代謝功能,提升身心健康。振興醫院呼吸治療科暨呼吸照顧中心主任陶啟偉建議,除了胸腔復健運動外,適量的走路、騎腳踏車等都能訓練心肺功能,促進全身循環,有利康復。「尤其推薦病人做氣功、太極拳、瑜伽等運動,其吐吶方式,就是醫師指導病人的丹田式腹式呼吸,不僅省力,還能有效令肺部擴張,增加肺活量,也不會造成太多心臟負荷。」

陶啟偉主任也提醒,「病人手術後,精神、體力都會大為消耗,鼓勵病患術前就先學會或養成上述運動習慣,術後才能盡快進入復健狀況」。

3面對化療引發的嘔吐疲倦
  少量多餐,能補充營養
 

除了手術切除外,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以及標靶治療等,都是常見的肺癌治療方式,或是擔任術後輔助治療的角色。但當病患接受這些療法時,難免有不舒服的情形。「噁心、嘔吐、疲倦、無力、掉髮、口腔潰爛、消化不好、白血球下降等都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江啟輝教授指出,化療約3個月為一周期,需每周施打,使用止吐藥可減輕症狀,若病人還是食慾不佳,可選擇愛吃的食物,採少量多餐,攝取足夠營養,並充分休息;若有便祕症狀,則要喝足夠的水、多吃蔬果、高纖食物,並適度運動,幫助排便。

化療後掉髮是暫時性的,一旦停止化療,大部分頭髮都會長出來,「打完化療藥劑前3天掉髮情況最厲害,一周後副作用會逐漸消失」不過,江啟輝教授也說,目前肺癌使用的化療藥物已大量減少掉髮情況了。化療期間白血球會降低,江啟輝教授提醒,此時免疫系統變差,易受到感染,建議患者盡量不要到公共場合,減少感染機會,同時也要注意衛生、勤洗手、戴口罩,若發燒要趕緊通知醫師。

►接受放療、標靶治療者
要注意皮膚照護

在放射線治療方面,療程約4至6周,一周要進行5天,每天1次,放射線治療範圍內的皮膚,首當其衝會受到傷害,通常會紅腫、燒灼、乾燥、變色,要以清水輕柔洗滌,切莫用力,也要避免日光過度曝曬。陶啟偉主任提醒,除非醫師許可,否則不要在照射部位塗抹乳液或藥膏,以免增加副作用。

除了照射的皮膚表面,江啟輝教授坦言,胸部放射線治療也可能會導致放射性肺炎,症狀為呼吸急促、乾咳、發燒,「若有此情形,要先停止治療或給予低劑量類固醇緩解。」

標靶治療是口服藥物,副作用比傳統化療低,但有時會出現皮膚乾癢、紅疹、痤瘡(青春痘)或腹瀉等情況。「由於是每天服用,只要持續吃,就會產生副作用,病友要學習和副作用共存。」江啟輝教授表示,若病人真的搔癢難耐,醫師可開止癢藥,病人也可擦皮膚科醫師開的止癢軟膏舒緩,盡量不要手摳患部,以免發炎。

4接受罹癌,樂觀以對
  親友鼓勵是關鍵

「若病患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對病情治療會有決定性的影響。」陶啟偉主任分享,曾有位58歲女性患者,發現左上肺葉有一個結節,病人樂觀以對,主動積極治療,最後用胸腔鏡方式開刀,復原狀況良好,追蹤8年,未有復發跡象;但也有位52歲患者,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有毛玻璃霧狀病灶,告知她惡性機率高,建議進一步檢查,她卻不願就醫,延誤病情2年,結果病灶變大,再來醫院時,手術已無法切除了。

「不少病人得知罹癌的第一個情緒反應是──否認,無法置信,會不斷詢問『為什麼是我』,然後陷入悲傷、憤怒、沮喪,甚至會將負面情緒一股腦投射到家屬身上,造成病人和家屬都承受很大的壓力。」陶啟偉主任強調,一旦家中有人罹患肺癌,不只會對病患個人身心造成改變,也會衝擊整個家庭,如何調適心情,盤點資源,是共度難關的關鍵。

罹癌患者通常體力大不如前,男性病人不再能肩負重任,角色從家庭經濟支柱、決策者變成被照顧者;若是女性病患,因罹癌原因與二手菸及炒菜油煙有關,可能會產生不平衡的情緒等。因此家庭成員包括配偶與子女,都應該要了解病人的身心狀況,重新適應家庭分工。

5參加病友團體
  減輕無助感

有些罹癌病人會覺得自己「隨時會走掉」,脾氣陰晴不定,「尤其最初幾個月,部分病患還會拒絕治療,江啟輝教授建議家人,要協助患者坦然接受疾病,共同學習認識肺癌、了解疾病與治療可能帶來的生理與情緒反應,以及會產生什麼副作用等。」

「無知就會恐懼,甚至會造成誤解。」江啟輝教授舉例,曾有病患的妻子辛苦燒了一桌好菜,罹癌丈夫卻食不下嚥,妻子覺得丈夫在找碴,後來了解那是因為治療造成胃口不佳,才理解體諒。他強調,家是一個共同體,治療期間病人會有很多生理變化與心理壓力,不要讓病患覺得自己是負擔,親友要給予正向的鼓勵、支持、陪伴,患者才能對治療產生信心,培養對抗癌症的意志。

陶啟偉主任因此建議,病友與家屬可善用醫院的心理諮商服務,或參加肺癌病友團體,透過團體中其他癌友與家庭的經驗分享、心路歷程,可減輕初次面對癌症的茫然無助感,得到問題與情緒的紓解,並從其他癌友家庭中取經,思考自己與家庭該如何面對後續的治療旅程。

6術後頭兩年
  每三個月回診追蹤

一般來說,手術切除癌細胞的病人,易在術後頭兩年復發,且可能有遠端轉移的機率,因此術後定期回診追蹤格外重要,江啟輝教授建議,術後1個月內,每周都要追蹤;拆線後2周到1個月回診一次;前兩年每3個月都要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兩年後則約6個月追蹤一次。陶啟偉主任補充說明,病友若接受放射線與標靶治療,也需每3個月追蹤一次,評估治療效果,以及病情是否惡化。

當病患居家照護時,出現什麼情況,需要緊急就醫?陶啟偉主任說,術後若照顧得當,病況應漸趨穩定,緩步好轉,此時若發生突然會喘、呼吸困難、咳得厲害,甚至咳出濃痰、咳血,或有發燒、血尿等症狀時,應立即回院就醫。

其實,治療後除了定期回診外,病患若能藉此機會,重新檢視生活方式,樂觀以對,便能對生命帶來正向改變。江啟輝教授說:「戒菸、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等,不僅能強化免疫力,減少肺癌復發機率,也能讓身心更加健康!」

★延伸閱讀
標靶、免疫療法治肺癌,誰最適合

免疫療法,能治好肺癌嗎

罹患肺癌後,不可不知的飲食禁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