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張博雅 避免腦中風,警覺性不可少

避免腦中風,警覺性不可少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4年11、12月號 
撰文/
瀏覽數 : 932
收藏 瀏覽數 : 932
避免腦中風,警覺性不可少

秋風起,冬意到,「天涼好個秋」的感受令人喜悅,但秋冬交替時冷暖不定且早晚溫差大,易讓血管收縮,是腦中風的好發時節,若未能及時就醫,會引發偏癱、失能,增加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據衛福部2023年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4位,2023年造成1萬2,371人死亡,約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健保署於2023年10~11月放寬急性腦中風治療給付,靜脈血栓溶解劑從原先發病3小時內使用,延長到4.5小時內可使用,動脈取栓手術放寬至24小時,但截至2024年7月統計,使用率約9.3%,也就是九成腦中風患者未能在黃金時間內及時搶救,升高了致死及失能的比例。來不及搶救的原因是腦中風易發生在半夜或凌晨的睡眠期間,等到隔天發現異狀而送醫,往往已超過4.5小時的黃金搶救時間。除非是半夜醒來如廁,發現手腳不靈活、動不了,才可能及時發現。
 
有代謝症候群、三高、心房顫動的成年人或高齡者都是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同住的家人或看護要留意其凌晨半夜時段的身體狀態,只要感覺有異,不要耽誤,立即撥打119送醫急救。
 
腦中風發生半年後,仍約有6成病人有失能風險,想避免中風後失能,首要關鍵是積極復健。中風後一個月內約有1/4的患者發生痙攣,半年後人數更上升到1/3,肢體痙攣易造成肢體活動受限,導致復健成效不彰。健保有給付肉毒桿菌素的施打,可改善肢體痙攣無力伸展的問題;現階段不少醫院引進重覆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紅光)靜脈雷射、外骨骼機器人等需自費的新興療法,也有助於自理功能的恢復。
 
研究發現,中風後5年內的憂鬱症發生率約30%,而照護者的心理壓力也大,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甚至高達4成!有賴全家人一起面對與調適,才能彼此扶持,走出情緒的低谷。
 
不想讓腦中風造成失能與憂鬱,高危險群平時要均衡飲食、避免暴飲暴食與久坐、保持運動習慣、定期監測三高數值,在天冷時注意保暖,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