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多元觀點 走出災難創傷,不同對象應有不同協助

走出災難創傷,不同對象應有不同協助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圖/Pexels 
撰文/
瀏覽數 : 5721
收藏 瀏覽數 : 5721
走出災難創傷,不同對象應有不同協助

台鐵太魯閣號事件造成了49人死亡與200多人受傷,還有許多由災難現場倖存的乘客。其實受災害影響的人不只是這些,某種程度而言,我們都是災害的倖存者。

首先要提醒注意的是,心理急救及早介入協助,可舒緩創傷後壓力反應。災害常不只造成身體傷害,也造成心理傷害,稱為「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PTSD有4個主要症狀:1.重複經驗:反覆回想到災難的畫面與感覺:2.逃避:避免去接觸與災難相關人事物;3.負面情緒想法:情緒低落、自責、難過;4.過度警覺:失眠、無法放鬆、易受驚嚇。這些症狀在災後一個月內仍存在並顯著影響才是PTSD,若在一個月內有這些症狀則稱為「急性壓力疾患」(ASD)。

關注事件災後心理復原

在災後初期類似有ASD症狀的民眾可能不少,可以應用「心理急救」的方法早期介入,以降低創傷後壓力反應。4個步驟包括:

1.準備:了解危機事件、服務、安全、資源等資訊。

2.觀察:現場觀察誰是明顯有緊急需求、嚴重困擾的人優先協助。

3.傾聽:接近需要幫助者、尊重、陪伴、安撫。

4.聯繫:聯繫相關服務與親友訊息。

其次,間接影響的社會大眾也可能有「替代性創傷」。 這樣的大型災害,受影響的不只是災民,也包括了其他的人。對「生還者」而言,餘悸猶存,仍會感覺受驚、害怕,甚至活下來的罪惡感。對「罹難者家屬」而言,哀慟悲傷、自責歉疚,但終究無法改變親友過世的事實。

對「救難人員」而言,在災難現場搶救,也可能會至挫折、無力而自責。對「社會大眾」而言,可能因媒體報導而不安、難過,或是感同身受;這種影響,稱為「替代性的創傷」。若已有情感過度投入,建議暫停對災區報導的關注,覺察自己身心反應,並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延伸閱讀:救災人員的壓力也要關心

災後心理復原期可能因災害而有不同;不同的災難型式、影響不同,復原歷程也不同。以921地震為例,影響人數多、範圍大,除傷亡外還有房子重建等問題,就經歷了災後1至2周的「英勇救難期」,3至4周的「蜜月關懷期」,而當關懷減少,災民則可能感到失落、憂鬱,進入3至5年的「痛苦幻滅期」,最後重建家園心理復原進入「再穩定期」。

而像八仙塵爆這種大規模身體燒傷,則經歷1至3月「急性期」燒傷照護、疼痛處理的醫院治療,出院後4至6個月的「適應期」,則要適應壓力衣與疤痕,持續物理復健。最後長期的「復健期」要接受疤痕與形象受損,生活品質下降,面對工作、人際關係的不同。(延伸閱讀:反覆夢見災難現場、失眠易怒...台鐵出軌意外後修復心理創傷可做2件事

最後,長期追蹤不同預後,需要不同資源分配與專業關懷。長期追蹤PTSD研究顯示有4種預後。

1.輕微穩定型:初期症狀輕微、影響小,後期復原也快。

2.嚴重持續型:初期症狀嚴重、影響大,後期改善也慢。

3.惡化加重型:初期不嚴重,但追蹤期症狀惡化或併發憂鬱症等問題。

4.韌性復原型:初期症狀嚴重,但追蹤期減緩改善;有部分受災者反因此反省調整人生甚至更好,稱為「創傷後壓力成長」。

不同對象應有不同介入

後續災民的追蹤關懷,建議應有完整的資訊管理、資源分配與專業協助。可考慮以專業的工具如「心情溫度計App」來定期評量並重點關懷。筆者等人在八仙塵爆追蹤就發現,自卑、敵意、憂鬱在初期較低,但後期持續上升。焦慮與失眠在初期高,但後期逐漸下降;顯示不同對象應有不同專業或資源介入。(延伸閱讀:面對太魯閣意外,做什麼能揮別無力感?又該如何安慰傷者與家屬?

災害已經發生無法改變,但災後的互助關懷能舒緩災民痛苦與症狀,特別對於「嚴重持續型」、「惡化加重型」的災民,應給予更多資源、專業協助與治療。以避免一時的災難,變成長期的苦難。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