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優質的醫病關係,雙贏 !

優質的醫病關係,雙贏 !

出處/ 2004年8月/第21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579
收藏 瀏覽數 : 4579
優質的醫病關係,雙贏 !

和諧的醫病關係,不但讓醫生與病家雙贏,彼此互信互賴,觀照整體醫界,更能有效避免醫療糾紛。在台灣,良性互動的醫病關係,通常璀璨發亮於醫生與慢性病患之間,或是在慢性病病友團體裡。其原因,主要是醫病雙方具有共同的目標─長期為健康拔河的爭戰,所以容易以同理心感同身受,病人信賴醫師,醫者視病猶親。

與病共舞中萌生革命情感

三十年前進行分割手術的連體嬰忠仁、忠義,術後隨之而來的復健、併發症,以及整個成長之路,幾乎都離不開醫院,頻繁的互動讓醫病關係緊密而親近。除慢性病外,一些需持續追蹤病情或觀察用藥情況的病號,也往往易和醫師結成忘年之交。

此外,如女性於更年期後進行荷爾蒙療法,憂鬱症或精神科病患的長期追蹤,乃至於重大意外事故術後的復健,兒童心臟病、血友病患者的成長過程…,都能交織出一篇篇動人心弦的醫病關係樂章。

「此外,透過長期看診,病人們一回生二回熟,甚至和醫生分享心情與經驗,不但成為日後互組病友協會、公益基金會的催化劑,更使雙方充滿『革命感情』。」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說,國內許多慢性病組織常因醫院與醫生受到病人的鼓勵,進而籌組協會,展現優質的醫病關係。

例如成立滿十年的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目前在全省約有800餘位成員,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陳麗如認為,與病共舞,讓病友重新檢討自己的生活型態,得到新的啟示,發現人生的意義;生病,也可能是上天賜給病友最大的禮物,端視如何看待。

合組病友會 醫病也醫心

國內慢性病患之友協會有多少?上網搜尋,還真會嚇一跳,因為,幾乎所有重大疾患都有病友會,如黏多醣、癲癇、地中海貧血症等,且全省串聯、組織完整,至少有1、2位醫師專業指導。

以中華民國思樂醫(紅斑性狼瘡)之友協會為例,當初便是由榮總醫師林孝義熱心登高一呼而促成的。

林孝義說,紅斑性狼瘡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免疫疾病,呈現多變性,患者一生需學習如何與疾病同生,並在疾病的認知及情感的支持上,得到較多幫助及關懷。

早期,蝴蝶俱樂部〈思樂醫之友協會前身〉只是院內病友的互助團體,大家定期聚會、相互打氣。民國80年3月,台北榮總蝴蝶俱樂部捐出所有資源,與全國各地病友共同組成「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會址設於台北榮總,會員快速成長,並於民

國83年,成立高雄辦事處,推動南部會務,逐漸發展成全國性的病友組織。

期間,林孝義默默協助推動,除讓病友學習照顧自己,為自己加油打氣,同時也學習鼓舞別人。「活著就有希望嘛!」陳麗如從醫生的陪伴中,成為全方位的義工,也學會經營非營利組織。

誠如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及健檢科主任林雨亭所說,人生路上,被慢性病魔纏身,原是苦事一樁,但醫病關係如果和諧,可讓病痛減至最低。若病友又能夠群策群力,自建網站交換心情故事、傳承經驗、張貼醫藥訊息,甚至擁有專業醫師在背後指導兼顧問,病人必能遠離孤獨和驚恐,安心配合醫生的醫療策略。

多些同理 門診也能經營優質醫病關係

優質的醫病關係,除了出現在醫師與慢性病患間,尋常如蜻蜓點水般的門診,也常見蓮花朵朵的優質醫病關係,讓病家動容良醫處處在。

今年6月間,聯合報曾刊載一篇短文,記敘一位耳背又病痛纏身的銀髮族,過去老不肯就醫,原因是:醫師問啥,他根本聽嘸,病沒看成,就先一肚子火!沒想到遇到一位體貼的醫生後,他竟一改火氣,樂於去看醫生。

有一天,兒子伴同老先生就診,發現診所醫師在他17吋的液晶電腦螢幕上,秀出72號大字:伯伯您好,哪兒不舒服?這位老先生一看,毫不含糊立刻描述病情。當老人家要離去時,電腦螢幕又秀出:我開藥給您吃,要多喝開水,多休息喔! 

其實,病人為什麼會特別信賴某個醫生,大多有跡可循,其重點不外是:耐心、親切、夠專業等不一而足,但在都會區的大型醫院裡,候診動輒等一兩個小時以上,好不容易輪到看診,可能不出3分鐘就被打發回府,想跟醫生進一步建立優質的醫病關係,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溝通時間有限 引發醫療糾紛

優質的醫病關係,所具備的深層意義是,消弭醫病關係間的溝通不良,減少醫療糾紛。但是,緊密互動的臨床醫病關係,可從那著手切入?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林凱信意味深長地回答:「醫生沒有選擇病人的權利,主控權在患者手中。」

近年來,由於民眾醫藥知識普遍提升,在「有點懂,又不是全懂」的情況下,常會質疑醫師的專業能力,相對的,醫學界也有良莠不齊的可議空間,尤以外科需要手術動刀時,病家出現「貨比三家不吃虧」、「徵詢其他醫生的意見」的現象更為普遍。

面對這種略為「傷感情」的情況,林凱信表示,其實病人的反應無可厚非,醫生應要有專業的自信,深信經得起考驗。比較重要的是,病人四處打聽、徵詢,最後確立了自己選擇的醫師,就應該相信醫師的專業,配合醫師的指導,才能有效改善病情。

事實上,林凱信坦言,自己曾經有過切膚之痛。多年前,林凱信引領後輩醫生,在嬰兒病床邊做教學,結果他隨口一句:「這孩子『種』不好…,基因就跟陳進興一樣差。」結果被家長求償新台幣1億1千萬元。

其實,醫學專業名詞有時真的很難三言兩言向非醫療專業人員說明,所以,林凱信當時的本意是以「陳進興」來比擬疾病的惡性程度。但這話聽在家長的耳中,卻充滿批判和貶抑,醫病關係當然立刻畫下句點。

成立醫病關係協會,增進醫病協調

上述醫療糾紛的背後,說明醫病關係和諧的迫切性,也顯示醫病間的信賴基礎十分薄弱,加上社會風氣逐漸惡化,讓不少醫者產生消極的醫療觀念,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免形成緊張的醫病關係。

四年前的7月天,中華民國醫病關係協會成立,其目的在於減少醫病糾紛,積極促進醫病關係和諧。據一項統計調查顯示,八成的醫療糾紛皆起因於「溝通不良」。

目前愈來愈多教學醫院,紛紛開設「醫病溝通」課程,要求醫護人員接受訓練,讓醫護人員了解不同背景、疾病情況患者的心理反應及敏感度,以增加醫護人員危機處理能力。未來,衛生署不排除將此納入醫院評鑑項目,以鼓勵醫療院所對醫病關係處理的重視。 

林雨亭認為,醫病關係惡化實非社會之福,簡單地說,如果病患家屬稍有疑慮,動輒抗爭圍堵或進行法律訴訟,將影響醫師治療意願,也讓醫者與患者都無法得到應有的成就或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都是非常負面的影響。

他進一步指出,醫師醫病之餘,若能多點同理心的關懷,即能減少和病人溝通不良的障礙。而病患若稍有疑慮或不滿,就訴諸法律,也只會讓醫病關係雪上加霜,最後導致醫師為了自保,什麼都不敢說,受害的仍是病患本身。

現身說法  

民國69年12月,馬倩平大學才剛畢業,就因關節紅腫脹痛而第一次住院,沒想到,這一病,竟是與醫生和榮總結下不解之緣的開始,而這份醫病關係,料將持續一輩子…。

83年3月,她因沒有按著類風濕性關節炎衛教的指示休息和睡眠,發現夜裡頻尿,又有泡沫,於是作了尿液常規檢查,赫然發現有尿蛋白。住院發現ANA、DNA都不正常,疑似罹患SLE〈紅斑性狼瘡〉。

因害怕要洗腎,馬倩平立刻去找10多年前照顧她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陳振文醫生,在陳振文、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兩位大夫聯手合作,約過了半年,病情總算穩住。

現年48歲、未婚的馬倩平,是教會的傳道人。雖然她同時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兩種讓一般人感到絕望的病,但虔誠的宗教信仰,卻讓她對自身的遭遇感到釋懷。

24年來,她看著年輕的醫生成為主治大夫、主任,也看到榮總的舊大樓一棟棟拆掉,蓋了新的大樓,而自己,還是和一開始般按時到院複診。馬倩平常戲稱,自己應該可以得到「榮總優良病人獎」。

馬倩平說:「這些年來,除了感謝母親仔細、貼心的呵護外,更感謝醫師出於真誠的關心和診治,使我這進出醫院50次之多的老病號,在病痛不斷侵襲中,仍能活得這麼好,並有勇氣迎戰病魔。」

增進醫病關係從現在開始

好病人,怎麼做?「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難免自認『久病成良醫』,即便如此,身為病人,千萬不要自行減低、加重用藥劑量,甚或是自行停用,對醫生的囑咐置若罔聞。」很年輕即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陳麗如認為,信賴醫師的專業素養,與醫生合作,是作為「好病人」最起碼的條件。

「當然,好病人絕不迷信偏方,遇急症時亂投醫。」現年50歲的陳麗如,不但外觀悉如正常人,也結婚生女,過著尋常的家居生活。陳麗如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最磨人處,在於它的反覆緩解和發病,但隨著醫藥進步,醫生的醫療技術也愈來愈進步,病人只要能遵從醫囑,按時就診、回診、用藥,配合相關檢驗,就能學會與病情和平共存。

反過來說,醫師眼中的好病人,又是何等模樣?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說,能夠把自己的病情現狀描繪的很清楚,不是漫不經心、不是緊張大師,能提供完整資訊供醫生掌控病情,作出最適切的處置,並按時服藥、回診,就是好病人。

以紅斑性狼瘡為例,目前病因尚不明確,治療過程中,需要患者全力配合,包括疾病、用藥上的認知及情感的支持等,都要全然信賴醫生。若一發病就亂投醫,只要聽到別人介紹「治療關節炎」的處方或資料,不論正統或偏方,都胡亂拿來試一試,徒使病情複雜化,也讓醫病關係處於緊張態勢中,如此兩蒙其害,不可不慎。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