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照顧陪伴 用對方法「傾聽」,讓愛趕走憂鬱

用對方法「傾聽」,讓愛趕走憂鬱

出處/ 2015年11月號/第34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102
收藏 瀏覽數 : 4102
用對方法「傾聽」,讓愛趕走憂鬱

憂鬱症除了服藥治療外,「傾聽」更是憂鬱者亟需的心靈良方!若未藉由「傾聽」進入患者內心,再好的建議,憂鬱者都可能感覺是命令或嘮叨。專家教你擁有正確3心態,掌握「傾聽」3核心,讓憂鬱的長輩感覺到你的關心,穩定情緒及建立信賴感,也增加治療的順從性。


「老人輕度憂鬱,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用傾聽、回憶方式治療,有好轉的機會;若是中、重度憂鬱,幾乎要用藥物治療,傾聽治療沒有效果。」臺大醫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黃宗正表示,老人憂鬱一定要及早治療,只要發現老人家看什麼都不順眼、容易發脾氣、失望、入睡困難、常抱怨疼痛、疲倦、食慾不振等現象,家人就要警覺可能是憂鬱的前兆。

黃宗正醫師說,輕度老人憂鬱症不是很難治療的疾病,及早配合臨床醫師治療,妥善運用身心靈整合療法,家人盡早學習傾聽及勸誘技巧,就能陪伴他們度過憂鬱低潮;千萬別置之不理,若憂鬱症進展到中、重度,就必須依賴藥物才能控制病情。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許世杰認為,傾聽治療老人憂鬱的前提是「必須與老人進行良好的互動」,才能近距離聽到及觀察長輩為何憂鬱,否則一味抱怨或不理采憂鬱行為,不會扭轉病情;只要感覺老人憂鬱症狀和以往相較,有愈演愈烈且有無法掌控的狀況,就要有所作為,別讓憂鬱病情惡化。

「傾聽」之前
先要打開3心

傾聽是非語言的治療,是打開心扉的捷徑,但對有憂鬱情緒的老人來說,傾聽並非只單純地聆聽及回答,需結合更多面向,再根據病情起伏,設法進入患者內心,了解真正的想法,才有助改善憂鬱症狀。

許世杰醫師建議照顧者參加病友會,如中風、重大疾病病友會,或憂鬱症病友組成的生活調適愛心會,或向醫師諮詢可參加哪類的社會團體;目前有關憂鬱防治的團體,有董氏基金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肯愛社會服務協會、忘憂身心促進協會、台灣快樂列車協會、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等,可參考其他病友作法,邊學習邊調整。

有些晚輩在長輩得到憂鬱症後,辭掉工作全心照顧,但常找不到方法,反而壓力上身,有的人則不懂長輩的行為舉止,家裡氣氛常劍拔弩張。黃宗正醫師表示,傾聽是一門技巧,無論家人或照顧者必須重視及學習,要先建立三大傾聽心態。

心態1:完全接納

未打開耳朵前,需先打開完全接納的心態,不預設立場,充分接納老人的一切,不要只接受「我要」的部分,其他部分出現逃避態度及行為。

心態2:不要批判

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能存有負面批判的情緒,如:腦中存著「老番顛」、「老頑固」等負面字眼,若帶著成見開始傾聽,這樣無法有效理解老人憂鬱的癥結,也無法改善情緒困擾。黃宗正醫師表示,若照顧者心中認為得憂鬱症的媽媽是老番顛,後續傾聽便出現障礙。
黃宗正醫師舉例,有些照顧者看媽媽不開心,會問:「媽媽,妳在氣什麼?」若媽媽回答:「我很氣你,更氣你太太。」若照護者有成見,會認為媽媽是老番顛,更為抓狂。
黃宗正醫師建議,放下成見,較容易知道老人家擔心的事情,就算媽媽說了讓你覺得不妥的話,要學習別跟著發脾氣,而是接著問:「妳說說看,什麼事情讓妳生氣?」耐著性子聽媽媽把話說完,至少可了解她不開心的事,再做處理,就能改善憂鬱情形。

許世杰醫師表示,不少老人家跌倒一次後,便不敢出門,擔心再度跌倒,若家人再用批判說詞,會讓他們更害怕,不敢邁開腳步,先了解他們害怕的原因,再鼓勵他們慢慢做。

心態3:學習傾聽

照顧者要提升照顧品質,必須學會傾聽。黃宗正醫師表示,傾聽不是「聽→回答」這麼簡單,包含「聲音、肢體觸摸」及「信任」之間的關聯,有時不說話,只用肢體接觸,就能讓老人家感覺到家人的關心。

透過聊天聲音的傳遞,能幫助老人家打開閉鎖的心靈,願意跟外界接觸,可使用「開放式問話(open)」及「閉鎖式問話(close)」誘導他們,將心中想法逐步展開,開放式的問話是先列出幾個大方向,如老人家常睡不好,別直接建議要吃藥,可用開放式問話發問:「您覺得為什麼睡不好?」再針對答覆內容,用閉鎖式問話繼續發問,比如老人家說:「吃藥沒效,吃了還是睡不著。」此時就針對問題說明:「您是吃哪種藥?」、「怎麼吃?」、「下次看醫師時,我們可以跟醫師討論。」

肢體觸摸也是傾聽時可搭配的行動,黃宗正醫師看診時會依病患的症狀做肢體觸摸,最常用的是把脈,拉近醫病間的距離,讓患者願意聽醫師怎麼說。不少病人就診時會說肚子痛,黃醫師也會觸診腹部,讓他們感到安心。同樣地,家人也可做肢體接觸,常幫老人家輕柔按摩身體或穴位,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放心、安心,取得信任,就容易說出心中害怕、擔憂的情緒,也能紓解憂鬱的心情。

聲音、肢體觸摸是建立信任的兩大枝幹,需持續規律地進行,才能降低老人憂鬱症的惡化,並逐漸走出陰霾。

謹守3大核心概念
讓「傾聽」更有效

傾聽的作用是取得老人信任,願意將封鎖的心靈打開,開始覺得有安定感,不再任意發脾氣、挫折、鬱悶或焦慮,但傾聽是長期策略,應用時需謹守3大核心,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核心1》持續定期做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想藉由「傾聽」拉近自己與長輩間的關係,必須定期規律的做,不穩定的作法易讓老人家的情緒不穩定,最好每天持續與老人家互動,用聲音及肢體觸摸協助情緒安定。

核心2》心平氣和傾聽

傾聽時,不可帶著批判、成見進行。若照顧者心情浮躁,不妨先去洗澡或運動,舒緩情緒,心平氣和時再與老人互動。若心情不佳,別勉強跟老人溝通,否則會有反效果。

核心3》15分鐘的傾聽設計

傾聽應用的時間不必多,依黃宗正醫師臨床經驗,只要每天用15分鐘與老人進行親密傾聽,就可解開封閉心靈,進而願意聽從醫師的醫囑按時用藥、規律運動,也會主動表達需求,降低呻吟頻率。

為了讓15分鐘發揮更好的效果,照顧者可先想如何提高傾聽品質,先從開場白做暖身,一方面了解老人家的現狀,同時也縮短彼此距離,再使用傾聽技巧,並適度詢問目前最大困擾為何?接著適度排解處理。

照護者開場詢問:「媽,你今天氣色看起來沒昨天好,眼睛瞇瞇的,好像沒睡飽,昨天晚上睡得怎麼樣?」

若老人回答:「肩膀痠痛,全身無力,不好睡。」照護者要根據長者的說詞做適當處理,例如回說:「肩膀痠痛,全身無力?是在哪裡?也許我幫你按摩一下,會舒服一點。」利用按摩進行肢體接觸,按壓肩膀、背部、大腿約10分鐘,可以改善老人身體僵硬。按摩時可詢問:「你這幾天都睡不好嗎?一個晚上醒了幾回?」

如果老人說:「這幾天都睡睡醒醒」照護者可順著說法,接到就醫,「醫生有說,運動會改善疼痛及失眠。明天下班後,我帶你到運動場走半小時。」替明天的傾聽做好準備。

黃宗正醫師重視傾聽的設計,若未做好傾聽的基礎,即便再好的建議,對病人來說都可能感覺是命令或嘮叨;而良好的傾聽可增加信任,提高服藥順從性、願意規律運動、及與家人互動,建議照顧者身體力行。

運動是治療憂鬱至寶

依據多年臨床觀察,臺大醫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黃宗正發現,運動是治療老人憂鬱的至寶,而且最容易進行,只要家人陪伴老人規律做運動,憂鬱症狀就會趨緩,所以黃宗正醫師鼓勵家人陪伴老人家做運動。

有些人常說白天上班沒空,但可利用黃昏或假日持續進行,也可家人輪流陪伴。最適合的運動是健走,運動傷害少,而且持續快走,是一種有氧運動,身心都會明顯改善(包括增進心肺功能、注意力,轉移紓解憂鬱、焦慮等情緒),騎自行車及游泳也是不錯的運動,但條件較多,比如需要較好的平衡感、游泳環境等,建議可依各人喜好及便利性來做選擇。 

關鍵字: 傾聽憂鬱老人憂鬱運動紓壓精神科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