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可能讓人口乾舌燥,也不利新陳代謝,易排尿過少、便祕,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腎病、中風者因體溫調節力較差,排汗功能減弱,若又因喝水易頻尿跑廁所或易嗆咳等因素而疏忽補水,更是夏日中暑不適的高危險群。想讓長者每日喝夠水分,營養師提供解方。
水能幫助人體機能正常運作,癌症關懷基金會飲食營養推廣講師、可苡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林雨薇說,一般而言,成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30或40X個人體重,以50公斤成年人而言,每日約需攝取1500~2000毫升的水。不過,飲水量還要依個人身處環境的溫度、濕度及健康情況而定。
如果年長者有心、腎、肝臟等慢性病或老化,必須根據臟器功能及疾病狀態調整水的攝取量。例如:腎臟負責過濾體液,會新陳代謝調節體內水分含量,若腎功能衰竭,身體無法正常代謝排除體液,身體堆積太多水而水腫,此時可能需要減少每日水分攝取量;另一種狀況是,高齡者因老化導致腎功能降低,尿液濃縮能力變差,此時反而每天排尿量可能變多。
長輩不愛喝水
營養師提供解方
缺水可能讓人口乾舌燥、眼睛、皮膚乾澀、尿液或血液變濃,身體缺水也不利新陳代謝,易使大腦血液黏稠、血流緩慢,組織間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影響注意力,易疲倦、健忘。林雨薇營養師表示,年長者不喜歡喝白開水的原因除了水平淡無味,還包括易頻尿跑廁所、吞嚥功能退化導致喝水易嗆咳等,她提供下列解決方法:
若因水沒味道而不喜歡喝水,不妨改喝無糖的菊花茶、薰衣草茶、麥茶、玄米茶等不含咖啡因且帶有香氣的茶類;或在常溫的水裡加入檸檬、柳丁、柑橘等果片,這些水果含維生素C、植化素及果香風味,有助刺激長輩食慾、獲取營養。
有人建議長輩在飲品中添加奇亞籽與山粉圓,有助於長者補充水分及纖維質,對此,林雨薇營養師提醒,奇亞籽與山粉圓皆為纖維含量高的乾燥種子,與冷開水或無糖飲品混合,適量補充確實有助於長者腸胃蠕動,不過,需注意使用量。因為這些種子吸水性強,少量種子加到水中,等待幾分鐘即可膨脹好幾倍的體積,切勿短時間內攝取過多。
食用奇亞籽與山粉圓前,需以液體充分泡開,且浸泡至少10分鐘,確保種子完全吸飽水再食用,能減少纖維進入腸胃持續膨脹、無法消化而導致便祕的問題。尤其腸胃功能不佳的長輩,剛開始每次可從少量5g開始補充,單次慢慢增加到10g,每天可視個人狀況補充2~3次。
果汁製成冰塊冰棒
讓長輩補水變有趣
有些年長者因吞嚥功能老化,飲水常嗆咳,液體補充越來越少,林雨薇營養師建議,不妨以新鮮果汁做成冰塊或冰棒,其含在嘴裡慢慢融化,消暑解渴,也提高補充水分的意願。
若想選購補水飲品,林雨薇營養師推薦黑木耳或白木耳露,選無糖更好。飲用木耳露補充水分時,木耳當中的多醣體、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有助於保健腸胃、心血管,調節免疫力。
此外,要當心「美式咖啡、濃茶、可樂等」加味飲料是補水地雷,這類飲品有利尿作用,一下子喝太多,身體反而留不住水分,甚至可能脫水。
避免吃不下飯
長輩不要在餐前喝水
林雨薇營養師提醒,長者記憶力及行動力相對衰退,照顧者可根據長者每日總飲水需求量轉換成飲水杯數,從記錄年長者每天飲水的杯數,再換算成實際飲水量。若無家屬或看護從旁照護的長輩,則可購買一個有刻度的透明大水壺,放置家中明顯易見的地方(例如:床頭櫃、電視機旁矮櫃、餐桌等處),提醒自己每日喝足量的水。
建議長者「定時喝足量水」,依照長者單次可適應飲水的分量,將整日飲水分成3~6次飲用。例如:早上起床空腹時先喝500毫升的水,吃完早餐後休息至上午10點半再喝500~600毫升的水,下午茶時間再喝500~600毫升的水,晚餐後再把剩餘的飲水量補足。
倘若是肌力不足的長者、怕一次喝太多水又行動緩慢,來不及跑廁所。林雨薇營養師建議,可改成單次飲用250~300毫升水,並在正餐補充含水量較高的食物(例如:補充大黃瓜、小黃瓜、番茄等瓜果類蔬菜,或點心吃一份豆花、愛玉)。
年長者生理功能退化,胃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慢,食物分解吸收速度也慢,林雨薇營養師建議長輩,吃正餐前避免喝水,以免喝完水後胃脹,影響食慾,吃不下飯。
倘若長輩頻尿,照顧者擔心長者喝了水,半夜如廁易不慎跌倒,林雨薇營養師提醒照顧者,睡前2小時避免讓長輩喝水,或吃含水量高的水果,例如:西瓜、香瓜等,且入睡前先帶著長輩小便,這樣能減少長者夜尿機率。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