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人氣歌手霸凌同學外流私密片:網路霸凌就算源自「玩笑」,仍是殘忍的暴力

人氣歌手霸凌同學外流私密片:網路霸凌就算源自「玩笑」,仍是殘忍的暴力

出處/ 2020年9、10月號/第39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557
收藏 瀏覽數 : 6557
人氣歌手霸凌同學外流私密片:網路霸凌就算源自「玩笑」,仍是殘忍的暴力
23歲人氣歌手高爾宣日前驚傳霸凌同學黑歷史,遭指控強拍同學裸體影片,並到處流傳,導致對方身心受創、罹患憂鬱症。沉寂兩天後,高爾軒於IG發出8分多鐘的影片解釋並道歉,強調當下是覺得好玩才將影片傳給同學看,沒想到會引發後續風波。事實上,像這種因為開玩笑引起的霸凌事件,並不在少數!研究發現,網路霸凌一開始並不是全都以傷害某人為目的,有些人認為只是開玩笑或隨意評論,但對接收訊息的人而言,那可能是殘忍的暴力。當心別在無形之中,成為網路霸凌的加害者,「網路霸凌」造成的傷害,超乎你的想像……

網路的興起,不光改變了我們蒐集資訊、學習的習慣,也大大改變了社交及與他人溝通的模式。只有電話的時代,只要掛上電話,就不會聽到訊息,現在透過多樣化的社交媒體,即便不當下回應,隔日、甚至更久的時間,訊息依然會存在與傳播,甚至只要一秒鐘,就可以在全球傳播訊息。隨著全球使用社交媒體已突破20億的用戶,且持續增加中,訊息共享幾乎是及時的。

現代的青少年幾乎都將社交媒體作為溝通、展現自我及建立關係的主要管道,雖然其對於年輕人的學習,社交,休閒和發展有正面影響,但同時也更容易塑造出霸凌的環境。根據統計,全球有70.6%年齡介於15〜24歲的年輕人,遭受網路暴力、霸凌和騷擾。

根據歐盟非營利組織Media Needs Talent指出,網路霸凌的發生並不是全都以傷害某人為目的而開始。青少年發布或傳送他們認為是在開玩笑或隨意評論的東西,但這對接收到訊息的人而言,可能並不覺得有趣,很容易跨越網路霸凌的界限。(延伸閱讀:網路霸凌成新世代夢魘,4關鍵讓其更具傷害性

該組織曾經做過一份調查,結果發現,從事網路霸凌行為的青少年表示,發生該行為的原因包括:發布時不認為自己會傷害任何人,認為是對方應得的,出於娛樂或好玩,使目標難堪,向朋友炫耀等。(延伸閱讀:孩子在學校遭到霸凌,家長有哪些申訴管道?

網路霸凌的型式多樣,每種方式都有其不同的因應方式,因此能夠做出正確的識別來保護自己或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國外提供網路安全服務公司的專家指出,網路霸凌的類型可再區分為以下10種: 

1. 排擠(Exclusion):一種故意將某人忽略的行為,它可以多種方式發生,例如:朋友們正在進行網路對話,並標記其他朋友,但沒有標記被霸凌者。

2. 騷擾(Harassment):騷擾是一種持續的、經常發生以及蓄意的霸凌,包括寄給被霸凌者個人或在團體中散發的辱罵或威脅性訊息。

3. 揭露(Outing):揭露是一種未經被霸凌者或團體的同意就在網路上發布其敏感、私人、令人難堪或公開羞辱該人或團體的蓄意行為。揭露可以多種方式發生,所揭露的訊息可以是嚴重的或瑣碎的。即使是念出被霸凌者手機中的訊息,也是一種揭露。

4. 網路跟蹤(Cyberstalking):可以指成年人利用網路聯絡青少年,並試圖與他們發生性關係的行為。

5. 假冒(Fraping):假冒是指有人登入受霸凌者的社交網路帳戶,並假冒他張貼不適當的內容。

6. 偽造個人資料(Fake Profiles):某人隱藏自己的真實身分、透過偽造被霸凌者的個人資料,以對其進行網路霸凌。

7. 冒犯(Dissing):霸凌者在網路上發布不利於被霸凌者的訊息,包括:個人照片、影片或螢幕截圖,以破壞其聲譽或與他人的友誼。

8. 欺騙(Trickery):霸凌者藉由騙取被霸凌者的信任以便得知其祕密,再將其資訊公開在網路上使他們感到難堪。

9. 挑釁(Trolling):是一種蓄意的行為,透過在網路論壇或社交網站中使用侮辱的語言或髒話來激起被霸凌者的回應。

10. 假造身分進行詐騙(Catfishing):霸凌者竊取被霸凌者的身分,通常是照片,然後重新打造出一個新的社會網路身分以進行欺騙。延伸閱讀:高雄少女失蹤案省思:網絡誘騙花招多,3招教孩子辨識

 
「網路霸凌」造成的9大傷害

遭受網路霸凌的孩子會出現焦慮、恐懼、憂鬱、以及低自尊的情形。他們也可能出現身體症狀以及在學習上出現困難,或是承受一些負面的後果,包括:

1. 無力感(Powerless)
被霸凌的孩子經常會出現不安全感、感到脆弱與無助。不同於傳統的霸凌,網路霸凌讓受害者子即使待在家,也可以透過電腦或手機接收到霸凌者的訊息。因此,受害者會覺得無處可躲。另外,由於網路霸凌的匿名性,受害者無法得知加害人是誰,因而感到更加恐懼。

2. 羞辱(Humiliated)
被張貼於網絡空間中的資訊,感覺上就是永久的存在。孩子們知道這些讓自己感到難堪的訊息、文字或圖片,會被無數的人目睹,因此,會有一種被揭露以及強烈的羞辱感。

3. 無價值感(Worthless)
受害的孩子可能會對自己感到強烈的不滿,進而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他們可能用某種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回應這些感覺。例如,為了停止他人對其外表的嘲諷和攻擊,而以激烈、危險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外表。

4. 復仇(Vengeful)
有時候受害的孩子因為被霸凌而感到憤怒,所以計畫報復。這是種危險的因應方式,可能會使他們陷入「霸凌―受害者」的循環中。

5. 失去興趣(Disinterested)
受霸凌的孩子可能開始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曾經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並減少與家人和朋友互動的時間,甚至可能陷入憂鬱,並出現自殺念頭。他們也可能對學校失去興趣,進而曠課、逃學。對他們來說,逃學是為了避開霸凌者,或是避開令他們感到難堪的訊息和情境。另外,霸凌所造成的焦慮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學習能力與學業成績。

6. 孤立(Isolated)
被排擠的經驗會帶來極大的痛苦。再則,沒有朋友的狀況,可能會引起更多的霸凌。此外,當網路霸凌發生時,大多數的人會建議受害者把電腦或手機關掉。然而,對於許多年輕的孩子來說,手機和電腦是他們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切斷這樣的連結,反而讓他們更感到與世隔絕。

7. 憂鬱(Depressed)
遭受網路霸凌的孩子經常受苦於焦慮、憂鬱以及其他與壓力有關的狀況。(延伸閱讀:被霸凌的青少年多運動,能減少悲傷及自殺意念

8. 生病(Physically Sick)
被網路霸凌的孩子經常會發生頭痛、胃痛或其他身體不適。被霸凌的壓力也會造成與壓力有關的狀況,例如:胃潰瘍和皮膚狀況。此外,受到網路霸凌的孩子可能會改變飲食習慣,例如:不進食或暴飲暴食。他們的睡眠習慣也可能受到影響,例如:失眠、比平常睡得更多或做惡夢。

9. 自殺(Suicidal)
網路霸凌會增加自殺的風險。被同儕不斷地以訊息、即時通訊、社交媒體或其他管道折磨的孩子常常感到絕望,甚至可能開始覺得能夠擺脫痛苦、逃離霸凌者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殺。(延伸閱讀:去年平均每小時4人輕生!想自殺怎麼辦?​
 
★好書推薦

★孩子遭到網路霸凌有哪些信號?如何步驟性協助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
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保護好孩子嗎?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是一本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應對、自保指南書。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彭政閔(前職棒球星)、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聯合推薦,好書優惠中

本文摘自《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TAAZE讀冊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