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鄉民幫父母問卦!職場退休後常見的5個困擾,子女可以怎麼做?

鄉民幫父母問卦!職場退休後常見的5個困擾,子女可以怎麼做?

出處/ 2017年10月號/第36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277
收藏 瀏覽數 : 6277
鄉民幫父母問卦!職場退休後常見的5個困擾,子女可以怎麼做?

隨著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宣布退休,外界也開始關注這位半導體大老的退休生活。張忠謀在記者會上大方分享,退休後最想做的事情,除了寫自傳、重拾「打橋牌」的興趣、搭郵輪旅行,也會花更多時間閱讀。雖然張忠謀的退休規劃聽起來讓人羨慕不已,但也並非每個退休族都能過得這麼充實。

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研究發現,退休族的健康和精神狀況,雖然在短期內會因工作壓力解除而小幅提升,但中、長期後,自覺健康甚佳的可能性卻少了四成,且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大幅增加四成。

究竟,面對最熟悉卻也最陌生的「退休新鮮人」,家人該怎麼調適,才能讓全家的日子都過得更輕鬆愉快?以下5個問題是家有退休長輩容易遇到的狀況,我們請來專家幫讀者解決疑惑!

 

Q1.爸爸因公司裁員,被迫提早退休後,每天垂頭喪氣,覺得自己好沒用?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主任許世杰醫師提到,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一般人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更別提習慣職場氛圍的人,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間必須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伴隨而來的失落感會有多大!不僅常會自怨自艾,也因失去對未來的規畫及憧憬,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而容易覺得自己沒用,沒辦法給家人依靠。

許世杰醫師提醒,此時家人的陪伴和包容最重要。建議不要給當事人過多壓力,可先了解爸爸的人脈、擅長的才藝,等待壓力期過後,再試著鼓勵他重燃學習的動機,讓爸爸願意走出壓力圈,接受新的改變。

 

Q2.當媽媽因公司不再續聘,苦惱繳不出房貸、車貸,子女該怎麼安慰?

中年失業對很多人來說,是人生最大的挫敗,其中,最大的壓力來自經濟不穩定,沒有固定收入,房貸、車貸、生活費、子女的學費該如何繳納?許世杰醫師建議,家人需要先觀察當事人不安的情緒有沒有找到出口,有些人會積極行動,尋找下一個機會;有些人卻自怨自艾、沒有目標,即使旁人給了建議,也不採取行動。如果是後者,家人可能需適時介入、了解原因,並協助處理。

此外,有些人會認為被裁員是自己沒有能力,而失去自信。建議家屬應鼓勵當事人,讓他明白被裁員不是他的錯,是公司制度改變的關係。子女也可幫忙分擔家計,並鼓勵媽媽(或爸爸)再找其他公司,讓自己有希望。不過,若情緒低落太久,還是需帶往醫院診治。

 

Q3.爸爸因為中風失去行動力,變得沮喪、易怒,如何安慰較妥當?

中風是重大疾病,患者常因身體癱瘓、麻痺而失去行動力,可能因此喪失吃飯、如廁、洗澡等能力,需要旁人協助,由於中風前後身體健康變化很大,病人情緒常跟著起伏不安。

父母親失去行動能力,無法自我照顧時,子女要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非常辛苦,容易出現負面情緒。許世杰醫師建議家庭成員需要調適心情,且要定期開會協調,結合每個人的力量、政府及社會提供的資源,給予妥善照顧。可以看情緒失控的父母平時最聽誰的話,就讓這位家人出面陪伴、安撫,動用家人情感的力量,陪他度過低潮。

 

Q4.爸爸因媽媽撒手人寰,遲遲走不出傷痛,該怎麼辦?

每個人都有支持自我的一種力量,有人是工作、有人是照顧家庭、有人則是熱愛運動、畫畫,一旦失去了支持力量,情緒常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飯吃不下,很難入睡,甚至會覺得人生無趣,就像失去重心一樣,要花很長一段時間修補。

台大醫院臨床中心心理師王秀枝提醒,如果發現家中長輩因失去生活的動力,出現冷漠、孤僻或有輕生念頭,應給予最大支持,隨時陪伴在身邊,觀察當事人情緒及行為的變化。如果已出現失常之舉,就必須尋求醫療介入,避免情緒惡化。如果逐漸轉好,可尋求轉移情緒的做法,比如說用紀念的儀式,或全家一起出遊的模式,協助走出陰影。

 

Q5.倘若家族有長輩重聽又獨居,怎麼照顧才好?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父母與成年子女分隔兩地的情況愈來愈普遍,獨居老人的數目也愈來愈多,家人必須要定期探視獨居老人的身心狀況。如果獨居長輩健康持續走下坡,就必須動用鄰里及社會資源一起協助照護,避免拖延至憾事發生。

王秀枝建議家人可主動拜訪鄰居,請他們就近注意,若有特殊狀況,可及時聯絡自己。此外,可向當地縣市政府社會局申請,派人定期進行訪視,以便讓獨居老人獲得良好照顧。

她分享,曾遇過一個雙耳重聽的獨居老人,因為還有視力,於是安裝傳真機和親友互通有無,有事情會用傳真方式表達。現在智慧型手機普遍,也可利用傳line等通訊軟體,讓訊息不漏接。這位長輩也將電鈴換成燈光顯示,有人按門鈴時,室內會有取代鈴聲的燈光閃爍,讓長輩知道有人來訪。

 

鼓勵長輩嘗試新科技
享受快樂老年生活

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補充,「人」都有跟他人交流的內在需求,除了家人以外,朋友更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關鍵,一篇發表於《人際關係期刊》的研究指出,朋友的影響力更勝家人!建議年輕時可以定期和好友聯繫,退休後才有可以互動的朋友。若年輕時忙於工作、家庭,和朋友疏於聯繫,不管年齡多大,都可透過同學會或社群軟體等管道,尋找年輕時期相識的朋友,重新建立好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要養成運動習慣!」葉雅馨強調,運動能讓心情變好、身體更健康,不一定要是很激烈的運動,像是到公園散步、遛狗都可以。另外,也可多主動聯繫親友、鄰居,安排聚會、聚餐的時間,如果無法一星期參加一次,至少要一個月一次,將家族聚會或朋友聚會變成固定活動之一,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

身為子女,如果發現家中長輩退休後,總是足不出戶,除了可多陪伴或鼓勵他們走出家門,也可試著教他們使用新科技,例如:用手機操作通訊軟體、下載APP看新聞、玩遊戲等,這樣做不但可以增加生活樂趣,還能幫助他們建立對生活的自信,遠離老年憂鬱。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