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拜登5月確診罹患攝護腺癌末期,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提醒男性要注意癌症威脅。衛福部公布2024年十大癌症造成3萬2,295名男性死亡,醫師呼籲:定期健檢,即早發現與治療,是降低癌症威脅的關鍵!
癌症是國人健康最大威脅,已連續43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統計也發現,癌症是25~44歲、45~64歲及65歲以上人口的首要死因。彰化基督教醫院健檢科暨胸腔科主任林聖皓醫師,及泌尿外科主任石宏仁醫師受訪表示,定期健檢的目的是「預防保健」,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能顯著提高存活率。特別是有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的高風險族群,平時可能輕忽身體不適,更應透過健檢找出潛在問題,以降低疾病造成的家庭負擔,也免去末期治療的艱辛。
認識男性十大癌症
兩位醫師進一步說明男性十大癌症的徵兆及主要篩檢項目:
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癌變徵兆
早期多無症狀,即使有微小結節也難利用胸部X光攝影發現。若持續咳嗽、咳血、聲音沙啞、體重減輕、胸痛或呼吸困難才警覺有異狀,常已非早期。若轉移至腦部(頭痛)、骨骼(背痛)、肝臟(腹部悶痛)才發現,多已是晚期。
篩檢項目
(1)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國際唯一證實能有效早期發現肺癌的工具。高風險族群(重度吸菸者、有家族史的45歲以上男性、40歲以上女性)可利用國健署提供免費篩檢,一般民眾則需自費篩檢。另外,高風險族群即使首次篩檢正常,仍建議每兩年追蹤一次。
(2)胸部X光攝影:是一般健檢項目,檢測胸腔是否異常,但無法早期偵測肺癌。
(3)腫瘤標記(如CYFRA21-1、CEA):抽血可檢查,作為參考指標,後續有疑義仍建議加做LDCT。
2.肝和肝內膽管癌
癌變徵兆
早期無明顯症狀。晚期常見上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疲倦、黃疸、腹部腫脹。高危險群包括一、二等親有肝癌史,慢性B、C型肝炎帶原者或肝硬化者。
篩檢項目
(1)腹部超音波檢查:常用於肝癌篩檢,也可觀察有無其他腹部腫瘤。
(2)肝功能檢查(SGOT、SGPT、膽紅素):評估肝功能。
(3)甲型胎兒蛋白(AFP):抽血可檢查,作為肝癌篩檢及追蹤的參考指標,但並非所有肝癌患者都會升高。
(4)B、C型肝炎病毒抗原或抗體(HBsAg/Anti-HBs、Anti-HCV):確認是否為肝炎病毒帶原者,掌握風險因子。
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癌變徵兆
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祕)、糞便帶血或黏液、糞便變細、腹部不適(絞痛、脹氣)、體重減輕、貧血、腹部有腫塊。
篩檢項目
(1)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2)大腸鏡檢查:最直接且準確的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道是否病變、同時切片確認或切除息肉。一般人50歲以上建議5年做一次,有家族病史者建議40歲開始檢查。另可自費選擇「無痛大腸鏡檢查」。
(3)癌胚胎抗原(CEA):抽血可檢查此血液腫瘤標記,作為參考指標。
4.口腔癌
癌變徵兆
口腔黏膜出現紅斑或白斑、逾兩週未癒合的潰瘍、腫塊;不明原因口腔或頸部有腫塊;吞嚥或咀嚼困難、疼痛;舌頭活動受限、說話困難、口腔麻木;牙齒鬆動或脫落。
篩檢項目
(1)口腔黏膜檢查: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吸菸」、「嚼檳榔」或「已戒檳榔」者,及18歲以上原住民「嚼檳榔」或「已戒檳榔」者,每2年一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
(2)鼻咽內視鏡:高風險群可透過軟式內視鏡檢查鼻咽及口腔有無病變。
(3)鱗狀上皮癌相關抗原(SCC):抽血可檢查此血液腫瘤標記,作為參考指標。
5.食道癌
癌變徵兆
當食道腫瘤變大導致食道管腔狹窄時,會出現吞嚥異物感及吞嚥困難。其他非典型症狀如吞嚥疼痛、嘔吐、體重減輕、聲音嘶啞、吐血、胸痛、易嗆咳;嚴重者可能黑便或大出血。
篩檢項目
(1)內視鏡檢查:最直接的診斷工具,可觀察並切片確診。健檢可自費選擇「無痛胃鏡」。
(2)鱗狀上皮癌相關抗原(SCC):抽血可檢查此血液腫瘤標記,作為參考指標。
6.前列腺(攝護腺)癌
癌變徵兆
早期多無症狀。腫瘤侵犯膀胱或直腸時,可能導致排尿或排便習慣改變,如:頻尿、夜尿、排尿困難、尿流變細、血尿、解便困難。若轉移至骨骼或其他器官,可能導致疼痛。若沒有定期篩檢,臨床上常見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而骨頭痛或骨折才發現。
篩檢項目
(1)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最常見的篩檢方式,若PSA升高需進一步檢查。
(2)肛門指診:醫師會觸摸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硬塊或結節。
(3)攝護腺健康指數(PHI):目前更新、更有參考價值的指標。PHI是透過抽血檢測PSA、游離PSA等數值後計算得知。
(4)攝護腺超音波:透過超音波檢查攝護腺的大小、形態及有無異常。
建議一般男性50歲後開始抽血篩檢PSA,若有家族史(父親或兄弟曾罹此癌),則建議45歲開始篩檢。(第7至10種癌症【胰臟癌、胃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膀胱癌】的徵兆及篩檢項目請詳見2025年7-8月大家健康雜誌)
2024年十大癌症資料來源:https://www.mohw.gov.tw/cp-16-82775-1.html 之附件簡報
❤️更多【守護爸爸身心健康的做法】,請看2025年7-8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