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家有特殊兒 找對學習方法,幫學障兒跨越「學習障礙」

找對學習方法,幫學障兒跨越「學習障礙」

出處/ 2014年6月號/第327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813
收藏 瀏覽數 : 4813
找對學習方法,幫學障兒跨越「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不是笨,即早發現,找對學習方法,懂得與缺陷相處,學障兒也能「學習無障礙!」曉雯的女兒萌萌今年將從小二升小三,但曉雯發現萌萌的課業成績開始退步,似乎跟不太上學校上課的進度。跟老師溝通後發現,萌萌上課很認真,口語表達也算流暢,但在閱讀上似乎有障礙,常讀不懂課文或考卷上的說明,儘管已給予課後輔導,但其閱讀理解力仍與班上同學有很大的落差……
 

中華民國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理事長郭馨美說,成績不好的孩子中,的確有一大部分是學障孩子,但其學不好的原因,並非智力出了問題,更不是缺乏學習動機,所以學習成績低落,相反的,學障兒就算拚了命想學,或同樣的內容學了幾十次、幾百次,因腦中某種功能出了狀況,導致無法聽、說、讀、寫、算。

「即便是建中學生中,也有不少是學習障礙者!」中華民國學習障礙者協會中,就曾看到為數不少的成績優異學生,因為讀寫障礙而字醜得見不得人。
 

學習障礙不代表低智商
天才也可能有學習障礙

郭馨美理事長表示,學障人士、ADHD 患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就像一般人一樣,智商也呈常態分布,所以有不少天才,但更多比例是平凡人,只是隨著學習情況的演變,能勉強跟得上同儕進度,而社會適應較佳的,學障及過動的情況雖然沒有改變,但他們愈來愈懂得和自己的缺陷相處,與常人的差異便逐漸縮小,甚至因為展現出才華而讓人忘了他們的缺陷。

相對的,如果一直沒有跟上學習的進度,生活能力及社交技巧也無法適應社會運作的法則,那麼很可能在同儕普遍隨年紀增加而進步的情況下,相較而顯得智能退化、學習能力變弱。

一般而言,學障大多是先天的,但也有少部分案例是後天腦部受傷、生病導致部分功能喪失,但如果用智力測驗,這些人的智商往往是在正常或正常以上。這種情況就像一部電腦,整個外觀看起來很正常,但在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時卻出了問題,導致電腦功能只能停留在恐龍時代──轉速慢、常當機,或螢幕上老出現一堆亂碼。
 

用對學習方式
學障兒也能前三名!

國內知名的青少年輔導專家盧蘇偉,小時候因為腦膜炎導致部分腦子受損,曾被老師罵是「一隻腦震盪的豬!」記憶及數學幾乎是IQ零蛋,一般常用的魏氏智力測驗也只有IQ70,國一讀了3年才過關,直到他高職畢業後,在家人支持下考了7年大學,靠著服完兵役加分進了中央警官學校。

大二時,因為校長不相信盧蘇偉智商只有70,改用其他智力測驗方式為他測試,結果發現盧蘇偉背誦、理解能力完全不行,但在歸納、整理、分析上卻有極高的智商。

在校長個別教導他讀書方法後,盧蘇偉的人生豁然開朗,他改以「用問題找答案」的方式來系統化讀書,結果成績突飛猛進,畢業時竟然是全校第3名,而且當年度就以高考第1名錄取成為法院觀護人,從此踏上他夢想的輔導之路。

類似盧蘇偉這樣的個案,記憶算數能力是零,但邏輯思考能力異常傑出,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學得很好,當然應歸類為學習障礙兒童。「如果現在再做智力測驗,盧蘇偉的智商絕對超過70!」郭馨美理事長說,早年的分類,盧蘇偉可能會被歸類為「臨界智商」或是弱智,並不屬於學習障礙的範圍,但看他找到學習方法後,整體表現幾乎可說是「學習無障礙」。
 

學習障礙判別不易
家長應耐心教導

類似這種「介乎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情況,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王華沛坦言,特殊教育的領域變異性很大,任何一個孩子的情況,可能都是獨一無二。也因為學障的樣貌不一而足,所以很難一眼判別,不少小朋友從小一開始接受鑑定,始終徘徊在「疑似學障」、「正常」、「學障」之間,直到上國二,還沒辦法確定究竟該如何定位其身分。

也因此,學障兒的家長往往必須比一般孩子的家長更堅強,而且要靠自力救濟,不能在等待中蹉跎了孩子的學習。於是家長組成支持團體,靠累積心得、互相學習、口耳相傳,抱著神農嘗百草的精神,不斷嘗試各種教法,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就會感動得掉淚。

郭馨美理事長坦言,雖然說「快樂學習」是家長的期望,但對學障兒來說,學習時幾乎沒辦法感受到「快樂」!特別是讀寫障礙的孩子,面對台灣絕大多數採讀寫教學的情況,不肯認字就等於放牛吃草,所以家長想盡辦法也要讓孩子對字有感覺,甚至願意大量閱讀,並弄懂關鍵字代表的意義。

為了讓孩子對認字有感覺,郭馨美理事長曾經土法煉鋼,把字放大剪開,讓孩子拼湊組合,了解字的結構,也曾經用砂紙剪成字型,藉粗糙的筆順讓孩子感受其結構,也曾用大毛筆和孩子畫字、大量說故事給孩子聽,並善用有聲書……,而且教孩子認字一定要帶故事,孩子才記得住! 

儘管父母如此用力用心,但第二天,孩子還是可以忘得一乾二淨。郭馨美說,不少孩子從小到大一直躲避人群,很難勇敢告訴別人自己有「學習障礙」,因為這很容易被視為「腦子出了問題」,或被認為是推卸責任的藉口,因此只好躲起來自責。
 

接納事實、陪伴孩子
別當「橡皮擦媽媽」

家有學障兒,郭馨美理事長的建議是,早一點接受事實、接納孩子,彼此都會少受一些苦。「今年新生入學篩檢的各類學障兒童,比例僅為0.68%,只有少數縣市有超過1%,顯示國內的篩檢相當粗糙,不少家長也無法接受自己會生出『笨小孩』。」郭馨美坦言,家長的接納度夠不夠寬廣,是篩檢率高低的關鍵之一。

當然,接納孩子是學障兒,學習過程必然充滿挫折和痛苦。但郭馨美奉勸家長千萬不要當「橡皮擦媽媽」、「完美的老師」,不斷糾正孩子、要求「字寫不好全部擦掉,答錯要罰寫100次……」,或「不寫功課就是不給吃飯」,以免孩子覺得自己罪大惡極。

相反的,只要孩子體會到父母不放棄的愛,得到父母全心的支持,他們就算一時找不到學習方法,但也較能接受自己的狀況,並在父母陪伴下,更能抵抗來自外界的壓力和挫折。
 

學習障礙是什麼?   

在教育部編訂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中,所謂的學習障礙,是統稱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以致在聽、說、讀、寫、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鑑定基準如下:

1.    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者。

2.    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者。(例如讀寫能力很好,說的能力非常低落)

3.    注意、記憶、聽覺理解、口語表達、基本閱讀技巧、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推理或知覺動作協調等任一能力表現有顯著困難,且經評估後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學習輔導無顯著成效者。

感謝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王華沛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