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胃痙攣胃痛難忍!戒NG飲食比吃止痛藥更根本止痛

胃痙攣胃痛難忍!戒NG飲食比吃止痛藥更根本止痛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41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86
收藏 瀏覽數 : 286
胃痙攣胃痛難忍!戒NG飲食比吃止痛藥更根本止痛

壓力大、情緒緊張加上三餐不定時,或麻辣、易脹氣食物刺激,可能誘發「胃痙攣或胃痛」。若只吃止痛藥、胃散、胃乳,而未改善不良習慣,仍易胃痛。營養師提醒,除了盡快就醫,可先避開4大NG飲食習慣,從源頭減少胃痛

上腹痛不等於「胃痛」,疼痛位置、型態影響診斷結果

「胃痙攣」是什麼?可想像成胃部「抽筋」,是種症狀而非疾病,源自胃部平滑肌受特定刺激導致不自主收縮,常伴隨較鋒利、間歇性的疼痛感。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提醒,有些人常把上腹痛當成「胃痙攣」或「胃痛」,其實上腹腔內有許多器官,民眾要確切分辨疼痛來源並不容易,上腹痛可能是「膽囊炎、胰臟炎、泌尿科及婦科疾病等」引發,甚至有腹痛患者就醫診斷後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引起。

因此,若上腹部突然劇烈疼痛或疼痛情形反覆發生,千萬別依靠止痛藥,應就醫讓醫師依據疼痛位置、型態、發生頻率、發生情境,及是否有其他病史等結果,來排除急性疾病的可能性,才不至於延誤治療。

6種原因都可能引發胃痛

若上腹痛來源是胃部,黃柏翰醫師提到,常見原因有六種,需經詳細問診,必要時搭配影像檢查來確認:

1.飲食習慣不當
頻繁吃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短時間內暴飲暴食、三餐時間不規律,或吃太多易脹氣食品(如碳酸飲料、地瓜、芋頭和豆漿等),都可能導致腹痛不適。

2.腸胃感染
食物不乾淨、變質或吃進病毒細菌,都可能提高腸胃感染的風險。

3.對特定食物吸收不良
例如多數台灣人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身體無法完全消化乳糖,喝了牛奶後可能腹脹,產生腹痛感。

4.長期服用止痛藥
嚴重經痛、偏頭痛或關節痛的人可能依靠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但要注意頻繁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簡稱NSAID)可能導致胃黏膜損傷,提高胃炎或胃潰瘍的風險。

5.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果經多種檢查,沒有發現胃部有結構上或病理上異常,卻仍常胃痛,臨床上統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受焦慮或情緒不穩等心理因素影響。

6.癌症
假如上腹痛之外合併食慾不佳、體重下降、吞嚥困難、糞便型態改變或貧血等問題,醫師判斷有罹癌的可能,會安排影像學、內視鏡等進一步檢查。不過,黃柏翰醫師強調,不論是大腸癌還是胃癌,發生疼痛相關症狀時常已是中晚期,建議50歲以上族群定期安排大腸鏡、胃鏡等健檢,及時揪出病灶並處理。

胃散、胃乳治標不治本,長期胃痛建議就醫找出原因

不論是胃痛還是胃痙攣,有些人腹部不適會企圖吃胃散、胃乳來改善,黃柏翰醫師表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由於胃散、胃乳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只能緩解症狀,且效果相對短暫;另外,有些胃散會添加鋁鈉鈣等金屬離子,對年長者或腎功能損傷患者來說,恐造成心腎負擔。

黃柏翰醫師說,常自行購買胃藥服用者,可能是(1)吃了藥卻沒止痛,這樣即便多吃也只是加重副作用;(2)能止痛,但藥效退後仍反覆疼痛,代表胃痛源頭並未被解決,反而耽誤黃金就醫時間,最根本的方式還是就醫,由醫師協助審視生活習慣是否有調整的空間,且開立適合的處方藥,更能有效改善長期的胃痛問題。

避開NG飲食能減少胃痛,發作時應讓腸道休息

從常吃的食物種類、吃飯當下的進食方式,一路到進食後的身體姿勢,都與腸胃健康息息相關。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宜真表示,現代人常有4大NG飲食習慣,如果常胃痛,除了盡快就醫,也可先改善下列行為:

1.趕時間、食物未充分咀嚼就吞下肚:這會增加胃部消化負擔,一般建議吃一口食物至少咀嚼15~20次,且進食完不要馬上躺下,可去散步促進腸胃蠕動。

2.邊吃東西邊講話:吞下食物時也吞入大量空氣,易導致脹氣不適。

3.常接觸菸酒、常吃辛辣或油炸等刺激性物質。

4.吃太多易脹氣食物:例如「洋蔥、韭菜、花椰菜」含有難消化的多醣類、寡糖、果糖,「黃豆、黑豆、豌豆莢等」含有不易消化的棉籽糖。棉籽糖是人體難以消化的一種寡糖,不被胃和腸道吸收,易被大腸中的細菌分解而引起脹氣。建議料理前先將豆類泡水,讓棉籽糖溶於水中,倒掉水再料理,且儘量延長烹煮時間,久煮有助於減少難消化的醣類,可降低脹氣風險。

如果胃痛或處於胃痙攣急性期,能不能進食?黃柏翰醫師建議「先讓腸道休息」,作法是吃平常食量的一半,甚至更少,以軟質、好消化的食物,像白吐司、白稀飯、水煮魚肉為主。若腹瀉,可搭配一些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待症狀緩解,再逐步增加進食量,能有效縮短恢復時間。

圖片來源:富爾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