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退休準備 中高齡者五成感到孤單 如何不讓孤獨加重身心不適

中高齡者五成感到孤單 如何不讓孤獨加重身心不適

出處/ 大家健康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784
收藏 瀏覽數 : 6784
中高齡者五成感到孤單 如何不讓孤獨加重身心不適
您身邊的高齡者有慢性疾病?獨居或只和看護同住?或最近經歷了重大失落事件,例如家人過世?注意了!這些都是會引發高齡者孤獨感的重要因素。面對高齡孤獨者,可從「身體照顧」、「提升社交活動」,以及「善用科技輔助生活」等面向著手,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
 
長年以來,80多歲的李奶奶和先生一直住在南部的透天厝,平常喜歡和鄰居串門子。先生過世後,兒子擔心李奶奶獨居,於是接她到台北,一起住公寓,好就近照顧。平日白天大家忙著上班、上課,就只有奶奶一個人在家。最近,奶奶常打電話給南部的鄰居,抱怨胸悶、頭痛、睡不著,家人也發現老人家整天躺在床上不想動。帶她到醫院,看了好多科醫生都沒改善,也查不出特定原因。後來醫生建議轉介精神科,醫生跟奶奶聊了很久,最後說奶奶應該是憂鬱、感到孤獨、希望有人陪伴……。
 
根據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在2020年針對1256位5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結果,發現全台近八成長輩渴望陪伴,超過五成中高齡者自認孤單。從2017年至2020年,短短3年,中高齡者孤獨感暴增3.9倍;若與英國及加拿大的孤獨感調查做比較,台灣銀髮族的孤獨感皆高出兩成以上。(延伸閱讀:男性比女性更易感到寂寞?增加網路互動能減低孤獨感受嗎?
 
林口長庚醫院社區及復健精神科主任吳冠毅表示,高齡者的孤獨感與身體疾病、人際關係受限,以及周遭親人發生變化有關;如果過去有精神科病史,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或長期失眠的病患,更是高危險群。
 
吳冠毅醫師在臨床經驗中發現,長輩可能會抱怨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頭暈、腸胃不適等,相關科別就醫檢查並沒有明顯異常,看了精神科才知原來是孤獨使然。他提醒家屬,高齡者孤獨常以身體化症狀來表現,這些雖然也是憂鬱情緒的表現,但要留意的是源於感覺與社會失去連接所造成的負面情緒狀態。(延伸閱讀:情緒莫名低落?孤獨量表幫你覺察心底的需求

辨識高齡孤獨的方法

吳冠毅主任提到,有些危險因子可以輔助辨識高齡孤獨,包括:
 
1. 有慢性疾病或精神困擾:如有中風、帕金森氏症、心臟與肺部疾病等慢性疾病;老年期的憂鬱及焦慮;使用鎮靜劑與酒精濫用等。
 
2. 社會家庭支持不足:如只有外籍看護工同住,家人久久才探視。
 
3. 生活發生重大事件:如配偶、子女或親人過世。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相關文獻提到辨識高齡孤獨的方法有下列九種:
 
1. 睡眠不好
 
當孤獨感增加時,睡眠習慣會改變,容易睡不著,胡思亂想。不過,老人家的睡眠跟年輕人不一樣,可能早睡早起,或一天醒醒睡睡多次,須區分清楚。先了解老人家的睡眠習慣,再看睡眠品質有無變差。
 
2. 不斷購買東西
 
一直購買不需要的物品,不論昂貴或便宜,甚至剛買完又去買,也可能是孤獨感使然,不想待在家裡,想見到更多人。
 
3. 生活環境變化
 
社區鄰居搬走,或自己搬家去與子女同住,需重新適應新環境。
 
4. 食慾降低
 
沒有生病或其他原因,但連續好幾餐都吃不下,沒有胃口。
 
5. 愛講電話
 
老人不停打電話給子女、鄰居,卻沒有話題,如一直重複問菜買了沒,顯示老人家沒安全感。
 
6. 行動不便
 
長輩一旦走路不方便,移動能力變差,就會影響社交,成為孤獨的危險因子之一。
 
7. 自艾自憐
 
譬如發現長輩一再提及朋友的孤獨,重複述說因為老伴去世而子女在國外,哀怨老人家就是這樣孤獨,可能朋友的孤獨已感染了他。
 
8. 不願出門
 
若發現長輩並非行動不便或無代步工具,但不出門,花在家的時間比以前多,也要注意。
 
9. 喜歡泡熱水澡
 
孤獨的人常喜歡泡熱水。在北歐國家,冬天冷、日照短,較常以此為辨識高齡孤獨的一種方法,台灣這狀況比較少。

讓高齡者動手做,連接生活

高齡孤獨有多種原因,包括個人或社會因素。董旭英所長進一步說明,「個人因素」是指身體機能漸漸退化、個人覺得老了沒用等主觀負面感,或朋友一個個走了,社交範圍縮減。而「社會因素」受不同社會的文化規範,在行動力及經濟能力許可下,應該鼓勵老人發展自己的生活方式,尋找與生活的連接。
 
面對高齡孤獨,董旭英所長建議可從身體照顧、提升社交活動,以及善用科技輔助生活著手。
 
1. 身體照顧
 
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論強調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需求,如:需要食物止飢、需要飲水止渴、需要衣物保暖、需要居所、需要有行動力,所以照顧高齡者要注意起居及三餐。
 
2. 提升社交活動
 
與人互動很重要,長輩若能夠行動,鼓勵長輩去當志工,培養興趣,擴大社交範圍和品質。董旭英所長舉例,自己住香港的媽媽,90多歲去世前,一直很有活力,除了參加老人活動中心課程,也當志工陪伴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一起吃飯、聊天。(延伸閱讀:看見自己的孤獨,和它對話,找到讓心不焦慮的力量
 
3. 善用科技輔助生活
 
台灣科技發達,鼓勵長輩利用科技輔助溝通,特別是行動不便的高齡者,可透過網路、3C產品來維繫和擴展社交關係,也可透過各類科技輔具,增加生活的行動力。
 
董旭英所長進一步補充,照顧高齡者千萬不可因他們年紀大,都幫他們做好,應該盡量讓長輩自己做,連接生活,找到自己的價值。

若孤獨感影響生活功能 

應盡快陪伴就醫、對症處理

吳冠毅主任認為,覺得孤獨而衍生的狀態,會比憂鬱、焦慮等情感顯現來得穩定。當照顧者察覺有異時,長輩可能已經長期陷於孤獨感很久了。
 
如果孤獨感已經影響到工作、家庭或生活作息,吳冠毅主任和董旭英所長都建議,應立即就醫;倘若只感覺到長輩的孤獨感及相關壓力,還沒有影響生活功能,應即時給予陪伴。
 
董旭英所長也從所學的社會學背景強調,社會文化規範對人們的生活影響甚鉅,比如:電視媒體有許多兒童節目,相較之下,屬於老人的節目很少,節目上新生代習慣的用語、歌曲類別和生活內容,容易讓老人感到格格不入,覺得自己與社會生活環境脫節。他期待政府,老人照顧除了長照2.0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廣與老人有關的節目,透過大眾媒體彰顯老人的價值、提供長輩知識性資源、教導他們如何過生活。台灣過去的傳統價值其實很棒,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說法,從社會學觀點來看,就是給予長輩尊重。
 
在講求速度、創新的現代社會,老人已不再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很容易產生孤獨感。董旭英所長認為,社會應該關心這些曾為家庭、社會付出的長輩,讓他們覺得受到尊重,這是家庭與整個社會需要思考的議題。

❤️想了解更多孤獨危機,如何調適資訊,請看新書和自己在一起:後疫情時代的孤獨》或398期大家健康雜誌

❤️想了解更多【協助高齡者適應身體退化、喪偶、重拾生活重心等】資訊,請上博客來金石堂等網路書店查詢新書《「老」得好:人生冬天的景緻》或《2022年11、12月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