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想用健檢換心安?5個要搞懂的關鍵

想用健檢換心安?5個要搞懂的關鍵

出處/ 2015年8月號/第34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824
收藏 瀏覽數 : 5824
想用健檢換心安?5個要搞懂的關鍵

有些人害怕做健檢,擔心檢查後發現一堆病,反而嚇自己,有些人則是勤快做健檢,希望利用健檢找出所有疾病,想用健檢把關健康,醫師提醒以上兩種心態都有盲點!怎麼讓健檢更有助益?且看本期封面主題的報導。

45歲的志銘從十幾歲開始就有抽菸、喝酒的習慣,尤其30歲之後常是沒有烈酒就不能入睡。每次老婆勸他少喝點酒,他就「搬出」公司2年前的健檢報告,炫耀的說:「妳看!只有血脂肪太高而已,醫師說多注意就好!」讓太太不閉嘴也不行,畢竟健檢「好像只發現」血脂肪太高而已;但這樣下去,真的沒問題嗎?

工研院產經中心早在2007年檢視主計處、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資料,發現臺灣在35~64歲中壯年的健檢使用率約是52.5%;也就是說,早在8年前臺灣人每2個就有1個會做健檢。由此不難理解,2015年的現在健檢中心為何這麼夯了!

健檢報告是一時的紀錄
並非永久的健康保證

有國泰醫院專業團隊為後盾的國泰健康管理顧問公司預防醫學部部長陳皇光強調:「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全身』健康檢查;健檢也不會越做越健康」。他解釋,健檢是一種疾病「篩檢」,既然是一種測量、篩檢,就有或然率的問題,何況健檢也不可能真的檢查到全身每一個部位。所以,不可以將健檢報告當成健康的保證書。

萬芳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也強調,民眾除了可從健檢的數據、影像上發現癥候、疾病之外,更重要的是,之後「做了什麼來改善」。像一般的勞工體檢或公務員體檢,項目雖簡單,但至少可發現三高問題,「30歲時膽固醇高,就只是膽固醇高而已」,但後續確實控制跟沒控制的人,過了50歲,差異就會很明顯,所以更重要的是「控制病程」的概念。

若這次健檢報告讓你心安,也千萬不要把報告上簡短的評語,當成一輩子健康的護身符,因為健檢只能反映當下的身心情況,健康的狀態是動態的,需要實際行動來守護,單次健檢的結果無法當做一生健康的「保證書」。以下是常見的健檢迷思,解開迷思,讓健檢觀念更正確!

迷思1》全身健檢可找出所有疾病?

正解》錯!

陳皇光醫師強調,世上沒有真正的「全身」健康檢查。即便做的項目再多,也無法做完「全身」;再者,即便器材精良、醫師經驗豐富,也不是每種疾病都容易在健檢時找出,有些疾病本身就難以早期發現,例如:肺癌、胰臟癌。

迷思2健檢項目越多越好越貴越好?

正解》不必然。

一般健檢中心多以套餐方式讓民眾選擇,價位約在1~10多萬元之間。10多萬的項目、儀器,一定比1萬元好很多,但是否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濟能力,或是有必要做到這麼高的等級、這麼廣的範圍;其次,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項目是否符合自己需要,都是考量的重點,建議可先在「預算」跟「必要性」之間做完評估再選擇。

迷思3數據顯示正常就百分之百沒問題?

正解》不必然。

民眾常認為「花了錢檢查,結果應該100%準確」,事實卻不盡然。首先,每種工具的判讀能力不同(這跟價位不一定有關);第二,每種檢查都可能有「偽陽性」、「偽陰性」的問題,造成判讀失誤。

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醫師曾屏輝解釋如下:
■ 偽陽性:是指檢查結果呈現陽性(有疾病),事實上卻沒有疾病,是假的陽性。
■ 偽陰性:是指檢查結果呈現陰性(沒有疾病),事實上卻有疾病,是假的陰性。

像是「肺部電腦斷層掃瞄」就容易呈現偽陽性,因為它精密度高,就像精密的影印機連很小的點都能印出來,反而容易讓人懷疑是否有腫瘤或結節,而過度擔心,所以精密度越高的儀器,越容易發生偽陽性。反之,糞便潛血檢查就容易發生偽陰性,可能有腫瘤,但檢驗糞便當天腫瘤剛好沒出血,所以無法驗出來。

即便檢查數據正常的項目,連醫師都無法保證100%沒問題;假如是某些疾病的高危險群,想得到盡可能精確的結果,可做更精確的檢查來增加準確率,但後續持續追蹤與控制更是必要。另外,結果正常雖值得慶幸,但民眾也必須了解,人的健康不斷在變化,醫師們也指出,有些人今年檢查完沒問題,卻在3個月後罹病,這種可能性也沒辦法用報告上的數據正常來做保證。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