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婆媳問題都是親子問題?小夫妻怎麼面對控制狂父母

婆媳問題都是親子問題?小夫妻怎麼面對控制狂父母

出處/ 2019年1、2月號/第37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5091
收藏 瀏覽數 : 15091
婆媳問題都是親子問題?小夫妻怎麼面對控制狂父母
對許多新婚夫妻來說,婆媳關係是婚姻生活中最難解的習題,尤其先生夾在媽媽和太太中間,需要很高的智慧調解溝通。其實想控制子女的父母,大多源自於自我匱乏與夫妻系統失能,小夫妻要先面對自己的感受,了解愛父母不必埋葬自己的幸福,再關注父母為什麼會焦慮、不安,協助父母修補關係,才可能打破過度控制的循環……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指出,美國專業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統計,前來尋求照護諮商的成年子女當中,為難以相處的父母而感到焦慮的比例超過50%。《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一書也提到,根據統計,美國每13個成人之中,就有一個在「不健康的控制」之下長大。所謂不健康的控制,可能是父母試圖操控子女的飲食、穿著、言談、金錢、個人感受、人生選擇或社交生活。雖然國內目前沒有相關統計,但顯然成年子女為了父母企圖操控或過度依賴而感到有壓力的情形,並不罕見。

 
放手讓父母學獨立
其實不是罪惡

你是否曾聽過或親身經歷類似的事件:

志華每天下班都會先到父母家,陪伴年邁的父母並處理家務,母親長年抑鬱,只要一天沒見到他便會情緒失控,總要等到父母入睡後,志華才能回家陪老婆和小孩。雖然家裡還有一個遲未出嫁的妹妹與父母同住,但妹妹早已為母親的執拗與依賴搞得身心俱疲……

筱琪婚後與公婆同住,某天她和丈夫準備外出吃消夜時,應就寢的婆婆卻突然衝出房門大罵,指責不應這麼晚了還出門,甚至質疑筱琪是因不愛吃她煮的晚餐,才找老公外食,還說出「這樣吃外面的消夜,妳會害死我兒子!」令筱琪難過不已!

愛心理創辦人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曾接觸一位案例,因父母長年感情冷漠,連小事都不喜歡互動,家裡大小事都是她在處理。在她準備嫁到國外時,媽媽覺得將看不到女兒,也無法掌控未來女婿,竟莫名的大病一場。案主本身對母親無止盡的要求感到疲累而想離開父母,卻又深感愧疚,對於自己讓媽媽失望,背負著強烈罪惡感。

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暨諮商心理師許皓宜也說,子女來諮商常會抱怨父母控制自己,但是多數子女卻又隱約覺得父母也有無能為力之處,而放不下父母。事實上,許多家庭在失去功能時,常因大人無法扛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小孩就被迫補位,而成為「親職化小孩」。吳姵瑩表示,假如原生家庭父母感情不好,子女就很容易變成小老公或小老婆的角色,而許多女性在原生家庭感到壓力時,最容易逃離的方式就是「結婚」。

吳姵瑩認為健康的關係應該設立界限,她在《關係界限》一書中提到:「心理界限讓你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什麼是你的,什麼不是你的,你喜歡什麼又不喜歡什麼。只要你擁有自己的感受,以及有辦法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可以擁有清楚的界限。」她建議,面對這類控制型和過於依賴的父母,子女要適度放手讓父母傷心,讓父母有訓練獨立的機會,同時也應該理解,愛父母不必埋葬自己的幸福。像這名案例後來明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試著放手不管媽媽,媽媽便會開始學著接受事實,重新找尋生活重心。
 

在親子拔河戰中先放手的
往往是自覺力高的那個

家庭也有生、老、病、死的歷程,一個家庭從夫妻結婚開始,到子女成年離家,就是逐漸老化的過程。然而,當一個明明應該老化、步入空巢期的家庭,因父母不願意放手,而讓孩子飛不出去時,就會出現問題。

曾有一個案例A,已婚40多歲,結婚近20年一直夾在婆媳困擾中,不斷抱怨妻子不夠孝順公婆,吳姵瑩心理師點出,其實A的身分認同一直停留在兒子,忽略自己早已為人夫、為人父,總是與父母站在同一陣線指責妻子,有一次全家出遊忘了向父母報備,父母勃然大怒,而這名男子竟然也默默承受父母的控制與斥責,認為自己忘了報備就是不孝。

其實,所有的婆媳問題都是親子問題,當兒子沒有被父母當成獨立的個體對待,媳婦也只是附屬品而已。吳姵瑩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說明,當兒子已成為另一個家庭的一家之主,卻不斷被父母抓回原生家庭當小孩,那麼這個小家庭的一家之主位置產生空缺,就容易讓小家庭的妻子與子女成為過分倚賴的共生體,重複另一個循環
 

別急著控訴父母
他們只是愛而無能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用「情緒寄生」的概念來解釋,因為心理被各式各樣的情緒寄生了,而影響我們看待事件的眼光,她說:「要有一個人內在有被控制的焦慮,另一個人有控制的行為,才會形成『控制』這件事。」舉例來說,一對男女交往期間,一句「九點了,怎麼還沒回家呢?」若是心理狀態比較放鬆的人,可能感覺到對方在關心自己;但若是從小被爸媽管得很嚴而感覺很煩的人,就容易有被控制的感覺。

許皓宜認為,沒有關注自我的發展,加上婚姻不快樂,容易讓父母演變成焦點只在小孩身上,所以才會讓孩子感到被控制。「愈不開心的人愈想要控制別人,愈沒有自己生活的人,愈會控制別人。所以如果我是小孩,我會去想,為什麼我的爸媽不開心。

因此,許皓宜非常鼓勵子女多與父母對話,聊聊父母年輕的生活,或是剛結婚的心情,探究父母行為的脈絡,才能產生理解的力量。「從原生家庭找回一些美好,對未來的人生將有難以想像的修復作用。」

面對企圖控制或過分依賴的父母,許皓宜強調要用同理心換位思考。為什麼父母想要控制子女?為什麼不信任子女?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所以他們只懂得這樣來對待孩子。
 
許皓宜用「愛,無能」來解釋這樣的父母,他們愛孩子,卻沒有理解孩子的能力,因為他們正是從一個不被理解的孩子,長成了不了解自己的大人。然而,當「愛無能」的父母用僅有的能力努力去愛時,他們的子女卻開始有著新的思維,開始指責父母這樣的愛是不對的,甚而幫他們貼上了「控制狂父母」、「情緒勒索」之類的標籤,許皓宜直言:「我們有時對父母太殘忍了,忘了理解父母的無能為力,大家都不知不覺過度濫用情緒勒索這個名詞了!」
 

子女可以做的事
強化父母之間的夫妻系統

會想控制子女的父母,多數源自於自我的匱乏與夫妻系統的失能。吳姵瑩指出,尤其當女人失去了太太的角色,只好不斷放大母職,進而成為想控制孩子的母親,而父親通常在家保持緘默。

面對這樣的狀況,子女雖然無法解決父母之間的問題,但還是可以做一些事協助改善,例如:家中決策可以多問父親的意見,讓父親參與決策,並賦予他一些責任,提高父親在家中的能見度及地位。

對於習慣掌控家中的母親,則可試著協助媽媽卸下母親的重責大任,回歸到女人的角色,子女可安排一些紓壓按摩的行程,表示對媽媽辛勞的感激。另外,也可轉換空間,安排父母單獨出遊,讓他們卸下為人父母的角色,有機會回到夫妻之間的兩人世界。

另外,許皓宜也點出,傳統上男性的控制舞臺在職場,因此工作上的控制狂多是男性;但女性的控制舞臺多在家庭,因此多數控制子女的是母親。然而,若父親退休後找不到生活重心,也不太關注自己的情感,也很可能轉為控制子女或妻子。許皓宜建議,應該多關注父母的情緒,而不是關注他的行為,去關心他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情緒,這樣才可能滿足他的需求。

│延伸閱讀

子女和父母溝通,要懂的應對藝術

別抓著孩子過生活,50歲後提早準備人生下半場

伴侶越老越「番顛」,如何讓婚姻關係加溫?

忍了半輩子,老後婚姻失和,只能卒婚嗎?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