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策略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策略

出處/ 2008年8月號/第26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1751
收藏 瀏覽數 : 11751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策略

據統計,台灣1千人中有4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女性發病率是男性3~5倍。當這難纏的慢性病症反覆發作,甚至影響生活,有什麼方法能減輕苦楚?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它會使全身關節疼痛、發炎,甚至造成全身關節永久性的損傷。一般症狀用「藥物治療」可獲得控制;若持續嚴重疼痛,服用藥物或注射化學藥物均無明顯效果,且關節功能受損,影響到行動,就得動手術,所以手術是「矯正關節畸形和減緩疼痛的最後手段」。(延伸閱讀: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的飲食及四季保養祕訣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對稱發作的多發性關節炎,通常侵犯3個以上的關節。最常侵犯部位是手腕、掌指及近側指間、腳踝、蹠指(腳的大拇趾)及膝蓋等關節。常因患者骨質疏鬆症導致骨骼脆弱,增加手術複雜度。常見手術有:滑膜切除術、關節置換術、關節固定術。

 

1.滑膜切除術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滑膜增生而破壞關節內部,若經內科治療6星期後,腫脹疼痛情況仍無法有效控制,在關節未被破壞、肢體未變形前,是切除破壞元凶--滑膜的最佳時機。

早期滑膜切除可治療關節炎、終止或延遲關節變形及功能障礙,若沒有積極手術治療,等到肢體變形後再做手術矯正,無助於關節功能改善外,手術次數也會增多,增加手術困難度。

一般手術進行方式是切開關節,將受損組織割除,留下足夠的滑膜組織來潤滑關節。手術後,需幾周復原,過程為漸進式,加強關節強度和靈活度。較難清除乾淨的轉彎部位,會再輔以「內視鏡手術」。

注意細節

維持的時間有限,約可緩解2~3年的疼痛。因為滑膜是人體正常物質,切掉後2~3年內會再長回來,若持續積水,關節炎可能再復發,嚴重者需開刀切除。雖有復發機率,但對長期痛苦的病人來說,2~3年的緩解期已是很長的時間,這段期間不僅可恢復自由走路,藥量也會減少。

 

2.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動過滑膜切除術後,症狀未見緩解,就須考慮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動這類手術的時間點要提早,不宜等到關節變形壞掉後才更換」。因變形後的關節通常已沾黏,且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沾黏,不易透過X光片觀察,所以要趁早做,否則等到變形就太晚了。而膝關節與髖關節是人工關節置換成效最好的關節,可減緩疼痛外,亦可矯正肢體變形,改善關節功能。

注意細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免疫力有關,免疫力差者,術後傷口不易癒合,病情較不穩定,而影響復原。再者,假如病人的骨質疏鬆程度嚴重,易造成日後人工關節鬆動。不過,因患者本身的活動力較少,人工關節的磨損率相對降低,可延長使用期限。

 

3.融合固定術

又稱「關節固定術」,用於固定疼痛的關節,由於新增的骨骼,會將關節融合起來故稱「融合固定術」。此手術有一缺點,融合的關節無法正常彎曲,活動能力大幅降低,等於犧牲關節活動力,緩解疼痛。

注意細節

融合固定術屬舊方法,術後要幾個月才能復原,期間需配戴特殊夾板,由於對生活影響很大,且術後易鬆動,再次成為製造疼痛的來源,臨床已少用。這類手術多用在腳踝、手腕、膝蓋或拇指等處的關節固定。

 

不同部位的關節炎
手術也不同

「手部關節」變形,依破壞程度不同可選擇肌腱轉移、融合固定術或人工關節置換。由於手部動作細緻,術後復原較難預測,需長期復健。 

「肘關節、肩關節」可做切除性關節成型術、融合固定術或人工關節置換。同樣需配合復健,才能恢復較正常的關節運動範圍及功能。

「脊椎」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常侵犯的部位,尤其是第一、二頸椎半脫臼。若合併神經症狀,則需手術固定,避免發生嚴重併發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