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醫療公衛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在別人不走的路上築夢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在別人不走的路上築夢

出處/ 2005年6月號/第22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055
收藏 瀏覽數 : 4055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在別人不走的路上築夢

見到國內唯一的癌症專門醫院——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多數人會急著請教癌症的問題;但問起癌症病人,這位癌症專家肯定會眼睛一亮,侃侃而談,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癌症雖然是黃達夫的強項,但「病人」才是他最用心關注的主題。

 

領導和信 
創下癌症高治癒率

在台灣大小醫療機構林立的環境中,有180張病床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規模不算大,院長黃達夫也不愛搶鋒頭,不常上媒體打知名度。不過,15年來靠著領導者和醫療團隊的努力,這家醫院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他自豪地說:「比較我們和美國的癌症治癒率,像是國人常見的乳癌、鼻咽癌、大腸直腸癌等,已經不相上下,甚至比美國的治癒率還高。」

 

去國25載,黃達夫在美國醫界已頗具分量,但他卻在50歲前夕放下一切,回到台灣,從零開始,創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如今,這所醫院的治癒率在國內醫療機構當中已獨佔鰲頭,例如和信在1996~2000年,5年乳癌存活率為85.8%,比全台平均值76.6%(包含和信)高出許多;鼻咽癌在和信的5存活率是71%,而全國是48%;結腸直腸癌,和信是63%,全國是48%;還有影響國人健康甚鉅的肝癌,1996~2000年的5年存活率,在和信是男性20.7%、女性32.5%,全台則是男14.8%、女17.7%。和信治癌的成績單,儼然已成為台灣癌症領域的示範團隊。

 

但黃達夫並不自滿,他以美國NCDB(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美國癌症領域最完整也最權威的資料庫)為指標,檢驗醫療團隊的技術。如今,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治癒率已在NCDB之上,怎麼辦到的?他說:「最重要的原因為整合式的醫療方法奏效。」

 

「整合」不只是黃達夫的醫療哲學,也是他的教育哲學、人生哲學。他以「沒有疆域的學習」期許院內醫師在專業之外,也要涉獵其他領域,尤其人文素養不可或缺。不論工作上或生活上,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黃達夫始終秉持「完整」的概念,不讓自己成為只有一方面是天才,其他方面卻變成白痴的跛腳窘境。


    
受母親鼓勵 
棄文學與科學擇醫

黃達夫選擇醫學為業,和母親有很大的關係。父親是畢業於日本一橋大學的高材生,在產業界和金融界服務。在黃達夫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全心投入工作,經常晚歸,當時就讀高中的黃達夫,除了課業,也愛看諸子百家和英國文學等課外書,並且勤練小提琴。由於經常晚睡,替晚歸的父親開門的任務,就落到他的肩上。

 

黃達夫高三那年選擇大學志願時,父親曾建議他念工學院的電機系,學成後可藉著一橋大學時代的校友(皆是日本三菱、三井等大會社高級主管),到日本的大會社進修,將來回國發展台灣的輕重工業。然而,這並不是他的興趣所在。

 

當時,黃達夫的志願是成為文學家及科學家,但考量後自認沒有超人的天分和勇氣,走上純文學或純科學的路,最後選擇兩者並重的醫學。他坦承:「當時我對這門學問、這份職業並沒有正確的瞭解,印象中只覺得醫師很清高,白色制服看起來很乾淨,醫療又是自由業,比較不會受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干預,工作上也比較有自主性。」由於母親認為醫生是很有意義的工作,社會地位也很崇高,最後,他在母親的鼓勵下選擇了醫學院。

 

當年能進入台大醫學院,稱得上是天之驕子。然而,多年的醫學教育,並沒有讓黃達夫培養出對於醫學強烈的熱情,也因而缺乏一種使命感。直到接觸美國教育,他才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醫療方面的整合概念,也是他在美國深造時才發現的。

 

西方醫學教育 
啟發人文思想   

醫學院六年級時,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內科主任及醫學院院長的竇恩(Charles Doan)教授,及紐約巿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外科主任韓佛里(George Humphreys)教授,相繼到台大醫學院進行6個月的教學,他們啟發式、互動式的臨床教育,激起黃達夫強烈的好奇心,也發現自己的潛能,這才肯定醫療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這兩位美國教授的教育方法是:以疾病為主題,從發生的原因、機能的變化、為什麼要做這些生化檢驗、能測出什麼、要用什麼藥或手術來治療、療法的機轉是什麼、如何發展而出……。教授以各種角度,深入淺出、相互貫穿地教導基礎醫學的內容、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使黃達夫對醫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回憶:「我深信他們兩位代表了美國醫學教育的精神,因而決定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接受我理想中的臨床醫學訓練。」

 

當完實習醫生,黃達夫也面臨進入內科或外科的抉擇。後來,他決定深究內科系統,原因是當時賓州大學附屬醫院的一些內科教授,能對病情全盤瞭解,不是只注意一個小地方,他們的博學、深入,在在令人折服,且對病人又很和藹可親,讓他深受感動。

 

接下來選擇次專科時,老師更扮演關鍵的角色。當時賓大有三位血液學老師,對病人的深入、瞭解,遠在一般內科醫師之上,黃達夫用仰慕的口吻說:「他們對人體有全面性的瞭解,幾乎是無所不知。」又因為指導教授也是血液學專家,更促使他走進血液學。

 

鑽研血液學的過程中,黃達夫漸漸朝向重症疾病治療的領域,因為很多血液疾病,例如白血病,都是棘手的惡性疾病。他認為,照顧重症病人,必須全心全意地投入。而在重症疾病的病房裡,他也發現人文的重要,這是醫學過程中,最令他震撼的一幕。

 

耐心與說服 
成為日後醫病方針

當時黃達夫在頗負盛名的費城賓州大學附設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服務,他看到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住院醫生Robert Miller,每次去看小朋友時,都會先陪他們玩玩具,再慢慢解釋為什麼要打針,直到小病人完全心悅誠服,勇敢地趴在枕頭上挨針、作檢查。

 

去美國之前,黃達夫在台灣看到的情形往往是:護士和媽媽連手架起小朋友打針,小朋友哇哇大哭的恐怖景象。重症病房的小病人有很多是血液疾病,常常要抽血、打針、作檢查,但這裡的醫生居然能讓小孩不哭不鬧。他發現:「連小孩都要說服,反觀在台灣,我們很少作說服的工作。」兒童醫院這一幕讓黃達夫「醒過來」,立下「要像那位醫生那樣說服病人」的心願。

 

在這家醫院的所見所聞,讓黃達夫大開眼界,也促使他決定深入鑽研血液學的領域。之後他進入杜克大學繼續進修,相對於賓大200多年(1751年創立)的悠久歷史,杜大(1935年創立)不過是新興學府,但黃達夫同意一位賓大教授所說「新興學府包袱小」的建議,因此選擇進入杜大。

 

在美國25年,黃達夫已闖出一片天,成為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美國癌症醫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還經常替美國政府考評不同的醫學中心。這時他卻毅然放下一切,選擇了一條別人不走的路,另創人生的高潮 。

 

堅持理想 
返台成立治癌中心

1976年父親中風,黃達夫驚覺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愈來愈少,往後只要有休假就儘量回台探望父母;東南亞方面邀請他出席會議,即使議程才短短2、3天,還是儘量空出時間回來。

 

不過,在台灣的醫院裡,黃達夫發現,不少病人得到的照顧,沒有達到理想標準。他在心中埋下「這些病人該怎麼辦?」的疑問,也誘發日後在台灣成立「以病人為中心」醫療機構的念頭。

 

剛開始,黃達夫藉由回台教學的機會,花了一些時間和心血照顧病患,其中有病人深受感動,送紅包表達謝意,即使他明確地表示「可以送茶葉,但不收紅包」,還是有人堅持要送。因此,黃達夫把這些紅包暫時存在銀行,後來,用那筆錢幫某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設立圖書室,但這樣的影響力還是太小,這才萌生成立癌症中心的想法。

 

曾經身處全球科技醫學重鎮,黃達夫因而具有國際視野,在治癌中心成立的10年前,也就是1980年,黃達夫曾和老師一起回台,深入探討台灣醫療環境,他發現:「在台灣,每個人只做自己的事,內科做內科的事,外科做外科的事,之前、之後該怎麼做,卻缺乏完整的概念,科與科之間藩籬很深。」

 

當時,台灣衛生單位還未警覺癌症會嚴重威脅國人生命,而美國援華醫藥基金會出版的刊物《Tawan Today》已預見「癌症將取代中風,成為十大死因之首」。1981年該刊物邀請黃達夫發表〈台灣衛生優先順序的再思考〉專論,他提到癌症已日益嚴重的趨勢,台灣衛生單位卻還沒覺醒。那時,他就已經強烈覺得成立整合的癌症中心,才能因應未來需要。

 

年復一年,這個預警並未獲得任何回應,直到1987年,黃達夫結識當時在科技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科技教父」李國鼎先生,並提出癌症中心的構想,李國鼎深表同意,並請黃達夫提出企劃書。

 

當李國鼎看了他的建言後,認為這個計畫一定要黃達夫回來執行,這讓他陷入天人交戰,一方面在美國已經有不錯的成績;另一方面,為台灣貢獻心力,也很有意義。最後,考量兩個孩子已成人進入大學,太太也願意一起回來,終於決定返台籌設癌症中心。

 

不巧的是,當他回來台灣時,李國鼎已經退休,能幫助的範圍有限。所幸,和信集團辜振甫和辜濂松慷慨解囊,承諾在10年內捐贈27億元,終於在1990年租下仁愛醫院8樓,成立辜公亮基金會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讓黃達夫得以實現願望。1997年搬到北投立德路現址,改名為和信治癌中心。

 

落實整合概念 
貼近病患的心  

黃達夫如何落實「整合」的概念,醫院內處處可見其用心,以週一到週五的晨會為例,有別於一般醫院內科開內科的會、外科開外科的會,他設計的晨會是各科室都要一起參與。像是最近一次晨會,他安排一位外科第二年的住院醫師報告一位乳癌病人的病例,從病人到院說起、診斷過程、手術經過、手術方法、取出腫瘤的病理分析,到病理科醫師互相討論的結果。

 

黃達夫認為,雖然是一個常見的乳癌,但病理師討論的結果,會引導日後外科醫師作手術上的修正,從還沒有侵潤、有一點侵潤、侵潤到附近,各有不同的處置方法。他不希望訓練出只懂某一專科,卻對別的領域一竅不通的醫護人員,「在台灣常常愈學習愈窄,到後來變成鑽牛角尖,而晨會就是一個沒有疆域的學習機會。」

 

在醫療決策方面,他也不容許病人的醫療處置只由某一位醫生來決定,而要經過相關的同仁討論後,才能作出對病人最好的醫療方案。整合醫療團隊還包括身心科在內,一旦病人被診斷罹患癌症,就會有身心科醫護人員陪在身邊,不會讓病人感到孤獨,黃達夫說,當病人覺得醫生在乎、護士在乎、志工在乎,包括院長在內的整個醫院都在乎的時候,病人就有信心走下去。

 

為了維護醫療品質,黃達夫還設立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嚴格監督每一個醫療過程,他欣慰地表示:「我們的乳癌『論質計酬』試辦計畫,因為所有參與同事的努力,這三年的乳癌平均存活率達到95%,遵從品質指標的比率愈高,治癒率就愈高。」

 

黃達夫的「整合」概念,也落實在新進實習醫師的教育上,除了科際整合,他也一再強調人文和科學整合的重要,尤其在美國小兒科病房,那震撼的一幕影響深遠。黃達夫表示:「當醫生,就是要用心照顧病人,而且要影響我的同事,讓他們和我有相同的使命感和願景。」他認為,教育是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任何事件都會影響一些人。翻閱《和信醫院十五年發展史》,的確能發現不少人受過他的震憾教育。

 

病人的傾訴 
醫師的震撼教育

最近讓黃達夫記憶深刻的是,一位計程車司機為了照顧父母妻小、弟弟妹妹,每天長時間工作,用抽菸、吃檳榔等方法提神,不幸罹患口腔癌,到某醫學中心開刀後2年,癌細胞在對側復發,腫瘤蔓延到骨頭,鈣也游離出來,因為高血鈣而陷入昏迷,被送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經過處置,鈣濃度降下來後,這位司機終於甦醒過來。

 

聽了醫師的報告,黃達夫決定親自探望這位病人,原本躺在病床上的病人,聽說院長要來,深怕失禮,說什麼也要坐起來迎接。黃達夫從病人的表情,看出「從躺到坐」一連串緩慢的動作,讓他承受極大的痛苦,這一幕,醫護人員也看在眼裡。

 

黃達夫詢問這位病人可以幫什麼忙?病人回答:「不管能夠延長多久生命,希望院長好好照顧,我到現在才有時間可以陪太太散散步,卻得到這種病。」一旁的太太說:「我先生很孝順,他媽媽去世時,還從樓上揹下來入殮。」「從小,媽媽不知揹了我多少次,這是我唯一一次揹她,」忍不住對母親的思念,病人流淚傾訴。太太則說:「好不容易弟弟妹妹獨立,搬出去住,小孩也長大了,希望他能多活一點時間……。」

 

在感性的對話中,大家都紅了眼眶,其中一位住院醫師怕被別人看到,甚至奪門而出,跑到醫師工作室躲起來哭。後來,黃達夫帶了這群醫師回工作室時問:「如果那位病人痛到需要幫助,三更半夜把你叫醒,你會不會起來?」沒有人說話,不過,一個個都點頭了。

 

一位實習醫師甚至把這件事寫在〈來和信一個月〉的心得報告,報告中說:「我在陽明讀了7年,從沒有一次像那天如此被感動,經過這件事,我才瞭解當醫師的目的。」黃達夫看了報告,深覺當時在場的實習醫師就像當年赴美取經的「少年黃達夫」,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教育。附帶一提,那位奪門而出的醫生,後來也進入和信服務,已經快要成為主治醫師了。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整合哲學
    
在黃達夫的生活中,處處嗅得到「整合」的概念,看書時,他會聽古典音樂,最能讓他引發共鳴的是「愛默生四重奏」演奏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因為「四個人各自演奏手上的樂器,但每個人也要瞭解其他人演奏的內容,才能彼此密合,達到ensemble(合作演奏出和諧的音樂)的境界。」他也常藉此比喻和信醫療團隊追求的目標,要像愛默生演奏出ensemble般的音樂,每個人各司其職,又和團隊每個部分環環相扣,互相協助,融合在一起。


     
科與科之間需要整合、人文與科學需要整合,家庭與事業也要整合。所以,問及「你要開一家怎樣的醫院?」、「你要過怎樣的人生?」、「你想要培養出怎樣的醫師?」黃達夫給的答案一律都是「整合」。 

 

癌症專家對反菸運動的期許

對於董氏基金會長年來在戒菸、反菸方面的努力,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給予高度肯定。一般人只知道抽菸會提高肺癌的發生率,事實上,和抽菸有關的癌症不只肺癌,黃達夫表示:「如果可以做到無菸社會(smoke free society),不只肺癌發生率會下降,連喉頭癌、食道癌、子宮頸癌、胰臟癌、口腔癌、泌尿系統癌的發生率也都會下降。」

 

黃達夫的工作是在下游救病人,能救多少算多少,但他更希望從根源作起,讓癌症發生率逐年下降,不再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他認為:「杜絕菸害,就有可能讓數種癌症發生率下降。」所以,他期許董氏基金會再加把勁,早日讓癌症發生率降下來。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