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突然心跳加快、喘不過氣,也許不是心臟病發,而是恐慌症!

突然心跳加快、喘不過氣,也許不是心臟病發,而是恐慌症!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88088
收藏 瀏覽數 : 188088
突然心跳加快、喘不過氣,也許不是心臟病發,而是恐慌症!
在外商公司擔任工程師的鄭先生,平時除了得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還得照顧罹患憂鬱症的女朋友,蠟燭兩頭燒。某天,他在騎車回家時突然胸悶、心跳加快、無法呼吸,差點發生車禍,雖然症狀不到五分鐘就緩解,但那種類似心臟病發、喘不過氣的感覺,還是讓他心有餘悸。明明平常身體都很健康,也沒有高血壓、心臟病,怎麼會突然心悸呢?鄭先生帶著滿肚子的疑惑到醫院檢查,沒想到報告卻顯示一切正常。後來在醫師的建議下,他輾轉至精神科(身心科)求診,這才發現原來是恐慌症在作怪!究竟恐慌症是甚麼?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罹患恐慌症?發作時又該如何排解?
 

精神科將恐慌症視為急性自律神經失調,如字面所述,恐慌症就是突然無法控制自律神經,造成焦慮、急躁、恐慌等心理反應,症狀會依當下的環境、情況而有所不同。患者會突然毫無預警地莫名驚恐,在任何時候,甚至是睡覺時、喝酒時、或開車經過隧道、走入擁擠的人群時,都可能發作,而沒有明顯的壓力源或導火線。
 

症狀類似心臟病發
患者易產生慮病症
 
一開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身體不適,比如心悸、胸悶、呼吸不順或頭暈;有時可能會感覺發熱或發冷、雙手刺痛或麻木、四肢發抖、甚至昏厥;嚴重一點的還會有喘不過氣的窒息感,常會導致患者過度換氣。這種不適感會在短時間衝到最高點,讓患者以為自己身陷瀕死邊緣。

由於恐慌症發作時,症狀來得又急又猛,常被誤認為是心臟病發作,在正確診斷之前可能四處求醫,並反覆進出急診室。好在恐慌症是焦慮症中最好治療的,只要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基本上都能痊癒。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發作時都會有強烈的恐懼感,但與被害妄想症不同,恐慌症在意的是自己的身體狀況,易產生「慮病症」,過度憂慮自己是不是身體有問題,而被害妄想則是擔心自己的人生安全。
 

如何判斷是恐慌症
還是心臟病?
 
既然恐慌症和心臟病發作起來,症狀都很雷同,那該怎麼判斷自己是恐慌症,還是心臟病發?臺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提供一個簡單的辨別方法。假設發作當下感受到心臟不舒服,分辨不出到底是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心跳亂了,還是血管收縮造成心肌梗塞的話,可以透過深呼息、調息、喝溫開水,做些暖身運動的方式來判斷。如果做完上述行為後狀況有改善,那便不是心肌梗塞的問題,而是恐慌症發作。

反之,如果做完後沒有改善,還出現非原本存在的其他症狀,如心臟不舒服的情況轉移到背後處疼痛,或是多了頭暈、臉潮紅等其他症狀,這可能是身體真的出狀況的警訊,而非恐慌。許正典醫師強調,真正的恐慌症不會有生理狀況,雖然可能出現手麻、腳麻、心悸,但都不會持續太久。

至於恐慌症為何反覆發作?許正典醫師解釋,這是因為只要發作一次,大腦就會形成不舒服記憶經驗,這個不適情緒經驗會儲存在杏仁核裡,形成情緒記憶,也會在海馬迴形成認知記憶。而情緒記憶通常都比認知記憶強烈,因此患者會不斷擔心復發,而在擔心復發的過程中,會不自覺一直回想當初發作的情形,因而不斷想起發作當下的感覺,再加上通常第一次發作時都找不出原因,復發後患者常不知該不該去急診、或是究竟該如何處理,情緒不斷處在焦慮不安的狀態,若剛好又身處在密閉空間或空氣不流通等地,恐慌症自然就容易發作。
 

容易緊張焦慮、要求完美的人
較易罹患恐慌症
 
許正典醫師指出,恐慌症好發族群為20~45歲青壯年,門診常會遇到病患因為不了解恐慌症,以為發病的症狀是中風或其他身體疾病引起,跑去急診室就醫。他分析,通常有以下症狀的人,較容易產生「心理免疫系統失常(自律神經失調)」。


1. 容易焦慮

其實每個人都有些微的恐慌因子,但恐慌症的患者大多本身有焦慮的人格特質,遇到事情會特別緊張或害怕,無法靜下心來,處於高緊繃狀態。
 

2. 過度在意別人看法

常常要求完美,對自我要求很高,動不動就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對別人的想法評價高度在乎的人,也是恐慌症的高危險群。

 

開車時突然發作
怎麼辦?

恐慌症的病人第一次發作時,常會因為對身體的恐懼而立刻就醫,然而,抽血、拍攝X光片、心電圖都未發現異常,也常沒做任何治療,心慌感就不藥而癒。許正典醫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到了醫院,患者相對地覺得安心,而當安全感足夠後,害怕的症狀自然會消失。但這同時也可能埋下了日後復發的因子,找不出病變原因的不安轉變為「要是再發生該怎麼辦?」的無助害怕。到底發作的當下該怎麼處理?許正典醫師提出以下建議:
 

1. 降低敏感度

遇到恐慌的狀態時,告訴自己這不是身體有病,而是自律神經不受控制,不要理會,也不要在意,因為恐慌的症狀到達一個強度後,會自己慢慢下降。許正典醫師也常建議自己的病患:「只要想著是自己大腦業障重,一切都是假的,只是大腦暫時性反應,過一下就好了。」
 

2. 轉移注意力

恐慌症發生時,建議離開當時的環境,做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選些做了以後會讓自己身心愉悅、放鬆心情的事。
 

至於許多患者都很害怕的駕駛安全,許正典醫師建議,若開車時突然發作,不妨先將音樂、冷氣打開,如果覺得悶就開一些窗。若發現自己狀態太差,就先將車停在路邊,告訴自己靜下心來,這並不是丟臉的事情,自己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發生這種事的人,慢慢地把當下的孤獨、孤離感抽離,放鬆緊繃的神經。
 

恐慌症能不能治癒?
不吃藥可以嗎

許正典醫師發現,許多人不想吃藥,或怕被貼上無病呻吟的標籤,而不願意就診。這時,他會告訴病患,這不是他們的錯,不是他們故意要這樣,而是自律神經失調而已。讓他們知道,只要透過藥物結合支持心理治療,恐慌症便能獲得改善。

其實,也並非一定得靠藥物治療,只要平常情緒保持平穩,凡事不要過度在意、過度求表現,常讓自己放鬆、調息,凡事往正面來思考,這些都能降低恐慌症復發的頻率。許正典醫師強調,恐慌症與其說被治癒,不如說是終身不再發病,一旦知道如何調節,以後即便遇到會引發恐慌的情境,也會知道該如何趨吉避凶,不會讓自己一直處在壓力、情境中出不來,見招拆招,自然就能隨遇而安。(延伸閱讀:家人有憂鬱症及恐慌症,如何照顧及陪伴?)​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 警訊、自救、護心飲食 】資訊,請看396期【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