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病患如何有效訴說病情

病患如何有效訴說病情

出處/ 2004年1、2月合刊號/第21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340
收藏 瀏覽數 : 2340
病患如何有效訴說病情

如何將身體狀況的感覺轉換成語言?問診時間短暫,又該如何將身體資訊提供給醫師?

日本的醫療太依賴檢查,醫師簡略問診後就將病患送去檢查。十多年來,這種傾向愈來愈多,缺乏證據則萬事不承認,走向了極端資料本位的醫療。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多的MRI(核磁共振)等極為精密且昂貴的檢查機器,然而遺憾的是其擁有台數與醫療品質並不成正比。

民眾期待檢查能發現病因,但結果常未能如願。以感冒為例,身體會有變調,檢查後未必有恰如其分的結果。醫師被要求具有能洞察疾病的能力,不做充分的問診,只看檢查資料,就說「沒有什麼,或許是錯覺罷了。」

與其浪費時間與金錢在不必要的檢查,不如求效於醫病間的充分對話,大可診察出六成的病情,如果只有短暫的3分鐘,則醫病雙方應思考如何來善用、發揮效果。醫師首先查問病患的症狀?如「胸悶」,可能是心臟異常,反覆進行病症的推敲,可診斷出來病情的六成。藉由聽診器聽心音,確認喉嚨顏色,可再增進一成;經過檢查,或可再增進一成,住院詳查,再一成的病症可獲判明。最後一成病症,在現代醫療上始終無法掌握。

病症診斷以醫病間的對話做為基礎,為求更正確才有診察,再有檢查。民眾若善於將自己的身體狀況提供給醫師,診斷幾可在診察室完成。究竟該如何將自己的身體資訊提供給醫師?五官所掌握到的身體改變(總覺與日常有異),是優於任何精密檢查的,意即,你本身便具有最有效的診斷資訊。

「感覺怪怪,太茫然」,這句話並未傳遞任何資訊。如醫師問:「什麼時候開始變這樣子」,則不宜說「很久以前」,而應說「過去每3個月就有3次」或「10天前曾有同樣情形」。如果人瘦了,宜說「因為沒有食欲,一個月來瘦了5公斤」。如每天都在量血壓,則應告知數值。將身體狀況的感覺轉換成語言,有執行上的困難,需要時間思考,事先整理、就診前先記在紙上,以便隨時可交給醫師。過去的開刀經歷,或「何時起月經不順」等諸如此類,能附加記錄則更佳。別考慮如此做會對醫師不敬,如果是位好醫師,尚會追問:「有過這種事!那麼,那次的狀況如何?」,或是「可否把這張紙貼在病歷表上?」觀察醫師對你所為的反應,據此分辨這位醫師是否會善待你。

提供的身體資訊宜定有優先順位,短暫時間時內要提供急迫的資訊,其餘可將其分階段、類別逐項記下,並寫下你的問題等。如你能這般說出,「今天,此事最讓我掛慮!雖然還有第二、第三病情值得注意,但可留在下次回診」,相信忙碌的醫師會獲助不少。如果尚有未能向醫師說明白的事項,可透過護士轉達。把候診室裡的等候時間來整理,演練如何向醫師告知自己的病情。

問診時間雖短,若能如投手與捕手的意氣相投,則是理想至極。接下病患投來的球,醫師投回病患一人無法回想起來的病歷或病情之球。這樣的接與投可以觸發病患再提供更新的身體資訊,而有利於醫師的診察。

關鍵字: 就醫門診醫師病情病況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