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心臟血管 心臟健檢項目多,哪些需要做?

心臟健檢項目多,哪些需要做?

出處/ 2004年9月號/第22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7130
收藏 瀏覽數 : 87130
心臟健檢項目多,哪些需要做?

多數人常對健檢的結果深信不疑,但卻忽略健檢報告的準確性及全面性,到底怎樣的檢查項目和結果,能讓人高枕無憂有好「心」。不論是「母親節」、「父親節」或「重陽節」,常可以聽到坊間健檢中心大力鼓吹「關心長輩及家人的健康」,而「關心」之道,就是建議每個人定期健檢,特別是生命之源的心臟,40歲之後最好每年都有一次完整的檢查。

問題是類似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瓣膜閉鎖不全等心血管疾病,真的可以經由一般健檢揪出病源嗎?一般健檢對提早發現心臟病,究竟有多少助益?
 

心臟健檢專科性高

不論是醫學中心,乃至於坊間健診中心力推的一般性健檢(通常包含抽血檢驗、靜態心電圖、胸部 X光檢查),在心臟醫學專家眼中來看,通常對其能否真正「逮住」心臟疾病存疑,認為「僅供參考」。台北榮民總醫院健診科主任陳雲亮坦言,無論在台大、長庚、三總或榮總,心臟疾病的檢查都是一般健檢中最弱的一環,仍待改進和加強。

陳雲亮說,心血管檢查費用較高,而且許多檢查所需的時間較長,要投入的人力也多,對醫院而言,不符合經濟效益,若非出現疾病徵兆,健診時很難做到所需的檢查。

以醫師認為較能夠具體找出心血管疾病的跑步(運動)心電圖為例,所花時間約30分鐘,醫院必需安排一名醫師、一名技術員陪同測試,但收費僅900元,根本不敷成本。

振興復建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殷偉賢說,傳統的心臟體檢較重視患者的危險因子評估,換句話說,詢查病人的性別、年齡、血壓、血糖、血脂肪、肥胖、吸菸、運動情況、家族病史,做風險評估,才是主要依據。​延伸閱讀:小鬼黃鴻升因「主動脈剝離」不幸猝逝!1分鐘檢測是否為高危險群
 

再仔細的健檢也有遺珠之憾

至於靜態心電圖的參考價值,「除非剛好在心電圖貼片黏妥的那10秒鐘內發生心律不整才測得到,否則根本查不出來!」殷偉賢說,平時沒有症狀的一般大眾,很難透過靜態心電圖篩檢出心臟病。

話雖如此,陳雲亮卻觀察到一般民眾對於健康檢查的態度呈現兩極化反應,捨得花錢的民眾,不惜血本做盡各種檢查;經濟較差的,往往以價錢高低及檢查項目多寡來衡量,花錢買一些數據、結果,但是忘了健檢的意義為何?

殷偉賢說,美國每年有140萬人發生無預警的急性心臟病,佔35歲以上人口(約1億4千萬人)的1%。這些人縱使用侵入性的檢查,也難以百分之百防範。「Actually, real world (真實世界)就是這樣,再怎麼仔細,還是有些檢查不出來...」。延伸閱讀:運動者有心臟病反而易忽略?若像劉真有主動脈瓣狹窄,如何及早發現?

 

凝血功能牽動梗塞情況

殷偉賢解釋,一般血管要狹窄超過70%才會有症狀,但許多出事機會很大的血管,本身並沒有塞得很嚴重,也許只塞50?60%,卻因堵塞部位血管內皮表面出現裂傷,身體為修補傷口會形成血塊,這個血塊剛好卡住了殘餘的管腔,而造成急性心臟病發作。

此外,有些人血液比較容易凝固,即使是小傷口,也會形成大血塊將血管堵住,所以完整的心血管檢查,一定要檢測凝血功能。

還有,某些疾病容易在心臟內形成血塊,如心房顫動、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變、二尖瓣狹窄等,這些病人即使冠狀動脈良好,但不幸血塊卡在血管中,也會心肌梗塞。

殷偉賢說:「再好的心臟,亂跳也不行。」像是有人血管很正常,但心臟肌肉電位(心肌纖維傳導)不穩定,檢查時一切正常,但事後仍有可能出現意外死亡或心臟病的病例。(►延伸閱讀:突然心跳加快、喘不過氣,也許不是心臟病發,而是恐慌症!

心臟檢查永遠做不完

話說回來,完整的心臟功能檢查,究竟應包含哪些項目?「完整的心臟檢查是做不完的!」殷偉賢說,該院一般會為心臟病患做凝血功能、發炎指數、跑步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但不包含24小時連續心電圖、24小時連續血壓。

之所以要測發炎指數,主要是因為血管硬化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發炎程度高的血管,動脈硬化斑塊較易破裂。發炎指數檢測可在傳統的危險因子之外,多找出一些血管容易硬化或心臟病發作的人。「這麼多年來,各種心血管疾病檢驗技術中,真正有進展的,只有顯示體內發炎狀況的CRP(C-反應蛋白試驗)。

而在眾多影像學檢查中,最有潛力的冠狀動脈造影,應是超高速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兩種檢查」。殷偉賢說,過去認為CRP每公升在10毫克以下都是正常的,但現在發現,CRP在3毫克以下的人,外表看似正常,但其未來10年發生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比1毫克以下的人高很多倍。

殷偉賢和陳雲亮皆坦言,篩檢出心血管有多少程度的病變,比評估長期風險,更切合民眾的需要,可是傳統健檢大都是中長期5-10年的風險評估,並多告訴病患,我只能講你10年以後會怎麼樣,但你明天會怎麼樣,我不知道,造成病人常將體檢報告丟在一邊。 (►延伸閱讀:劉真不是A型人格,卻有心臟病?另類學派「賽斯心法」這樣說

運動心電圖簡單又有效

如果想讓健診報告確實反映出目前心臟血管的健康狀況,那麼,在種類繁多的各項健診項目中,究竟該如何排定先後順序?

殷偉賢建議,運動心電圖不失為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心臟健診方法。「一般健檢中,一定不能少掉運動心電圖,且應做腳踏車式的或跑步機式的,整體運動量才夠。」

另外,心臟超音波也應該包含在健檢裡,才能檢查出心臟的構造、肌肉厚度、瓣膜好壞、心臟是否擴大等。

殷偉賢認為,每天都會心悸、心臟不舒服的人,值得花3000元做24小時心電圖,但一般人則沒有必要,因為例行做24小時心電圖記錄偵測到陣發性心律不整的機率僅有1/5,無法保證沒測到就是沒事,做為例行檢查的價值不高。

至於核子掃描或全身正子斷層攝影(PET scan),由於一次檢查要7000-8000元,甚至上萬元,還要打放射性同位素,一般很少附在包套的健檢中。但是對那些無法跑步的高危險群病人,核子掃描可以取代運動心電圖,仍值得一試。(►延伸閱讀:心血管疾病不能運動?打破迷失,一起來做健心運動!
 

5招評選心臟健檢

面對坊間心臟健檢,振興復建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殷偉賢建議,以下列各項指標來評估其是否值得做。

1. 所做的檢查與傳統測血壓、血脂相比,可提供更多資訊嗎?

2. 測定的方法是否準確?

3. 檢驗方法是否簡單、便宜?

4. 預測值準確率多高?

5. 檢查是否安全而方便,到處可以取得?

►延伸閱讀:治療心臟主動脈瓣狹窄,傳統開胸手術、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怎麼選?
 

電腦斷層檢查未來發展大

現在最好的電腦斷層掃瞄,一秒鐘約可照16張影像,且需用藥物將病人的心跳速度控制在60跳左右,「很不方便,且有一點風險。」但大約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會有每秒鐘64張影像的機器出來,受檢者的心跳即使到80跳,只要沒有很嚴重的心律不整,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檢查。

殷偉賢推估,未來超高速電腦斷層檢查,極有可能逐漸取代診斷導管。因為傳統的心導管檢查有些風險,加上X光輻射暴露劑量很大,電腦斷層掃描與之相比,雖也有X光輻射,但未來若輻射量能大幅降低,影像品質能再提升,對一些症狀模稜兩可或完全沒有症狀的中高危險群而言,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檢查方式。

由於電腦斷層檢查可直接看到動脈管腔、評估硬化狹窄程度。殷偉賢指出,「未來的影像效果,甚至可能好到可看出硬化斑塊是否有即將破裂的危險,並有效預期短期發作的風險。」

不過,對此陳雲亮則表示,目前超高速電腦斷層對找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尚無定論,無法完全取代診斷導管,「心導管是心臟血管檢查的最高法院。」在設備好的醫院及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做心導管檢查的危險性僅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

此外,還有一些檢查,如:頸動脈血管厚度、血管的彈性、硬度等檢查,聽起來好像很重要,但因測到的結果,通常代表中晚期的病變,主要還是用來篩檢有病變的高危險群,對低危險群而言,殷偉賢並不鼓勵做為例行檢查。
 

量身打造自己的健診菜單

「健檢是有層次的,應該針對不同的人來量身訂做。」殷偉賢說,許多心血管疾病都是遺傳基因造成的,一般人可先了解家中是否有人因心臟病或腦中風去世,然後再自己做風險評估表、抽血驗血糖、測好壞兩種膽固醇,再加作CRP,如此就可解釋約70%的民眾十年後的風險。

若屬低危險群,可以致力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必要時加上藥物,這樣就夠了。若屬中高危險群,則可以經由醫師建議先做不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看血管的鈣化指數,若指數很高,再視狀況決定是否做超高速電腦斷層的血管攝影。

陳雲亮則建議,一般民眾若無危險因子也無症狀,做一般體檢即可;有危險因子,但無症狀的民眾,可做一般健檢,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至於有危險因子又有症狀的民眾,最好的方法是去看心臟科門診,用健保做相關的檢查。

對於經理主管級的高壓力工作族群,陳雲亮建議,可加做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以及腦血管杜普勒(Doppler)、鉈201心肌灌注(Thallium 201)或心血管檢查。若無法做運動心電圖的人,像是有氣喘、關節炎無法跑步,可以PET scan(全身正子斷層攝影)取代。有危險因子者,建議每年做一次;無危險因子年齡在40歲以下者,建議每2?3年做一次,40歲以上者,建議每1-2年做一次。
 

安排健診前停看聽

陳雲亮認為,民眾不論是健檢或看病,宜優先考量有信用的機構,千萬不要只比價錢。有些醫療院所用打折做號召,受檢者認為用很少的錢可以做一大堆檢查是佔了便宜,實際上是得不償失,花了錢、投入了時間,結果卻不見得可靠。

此外,醫師的選擇也很重要。「在網路上,很容易查到醫師的背景資料。」陳雲亮說,一般說來,大醫院對醫師有一定的培訓流程,其經驗、學歷與能力較可靠;在大學擔任教職者,屬於教師級,經驗資歷都較豐富;若具備國外專家資格,也是一項肯定;持有該科的專科醫師執照,則是最基礎的門檻,諸此種種,都是民眾選擇的依據。

總而言之,懂得善用心臟病風險評估表,再配合專業的醫師做適當的檢查,將可獲得最實惠的檢查結果,讓荷包與心臟雙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