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骨科復健 協助關節炎患者,遠離憂鬱症,找回生活重心

協助關節炎患者,遠離憂鬱症,找回生活重心

出處/ 2004年12月號/第22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595
收藏 瀏覽數 : 4595
協助關節炎患者,遠離憂鬱症,找回生活重心

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會發生!加上常併發其他慢性病,患者容易走入憂鬱的胡同。其實,適當的運動、充分休息、保持身心愉快,關節炎患者也能找回生活重心!

今年剛過70歲的郭媽媽,以前喜歡在自家庭院整理花花草草,或找鄰居串門子,自從得知自己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毛病後,變得不愛動,也不愛出門,常常在家一坐就是大半天,兩眼無神,也不知在想什麼。

最近這幾個禮拜,家人發現郭媽媽連上樓梯都舉步唯艱,想帶她看醫生,反而惹得她情緒崩潰地大叫著:「你們是不是嫌棄我?想找藉口把我趕走!」

合併慢性病 爆發心理問題

前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身體就像一部機器,機器一旦老舊或使用不當,就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健康出了問題,心裡自然也不愉快,而情緒往往左右病患處理事情的態度,連帶影響日常生活。假加患者一直陷在憂鬱的情境裡,做事情便容易感到挫折,嚴重者,甚至會有「輕生」的想法。常聽見有人說:「我乾脆死了算了!」或者感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些情況正是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的心情寫照。

在醫學界,退化性關節炎被稱為「骨關節炎」(OA),在美國是僅次於心臟病讓人無法工作的「兇手」,在台灣也是導致成年人殘疾的主要原因。

由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常因為身體病痛,關節酸痛,或產生其他全身性的不適感,不僅難以入眠,容易疲倦,也造成體重減輕,再加上嚴重的關節損傷及變形,行動力大受影響,外出機會變少,有的患者甚至只能久臥病床,根本無法出門。

這些困擾皆使得病患在日常作息、社交、人際關上受到限制,久而久之造成心理挫折,漸漸有了憂鬱傾向。幸好病患的心理障礙,常常是伴隨心臟病、眼疾或攝護腺等其他慢性合併症產生,楊聰財指出,臨床上單純因為退化性關節炎引發的心理問題,並不多見。

無止盡的憂鬱讓人想結束生命

另外,有些病人因為腰椎痛,第一次手術沒做好,又進行第二次手術治療,不但飽受皮肉之苦,心理也大受打擊。

「我已經沒辦法再出去玩了,因為走沒多久,膝蓋就痛得受不了。」

「我穿裙子不敢穿太短,因為膝蓋變形得很難看。」

「我的膝蓋已經痛了一段時間,腫得愈來愈厲害,常常無法施力,現在我連上商店都不敢了……」

這些都是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饒紀倫遇過的門診病例。他回憶,有的門診病患一看見醫生就拿出紙條,開始一列列唸出自己的病史,甚至不停地抱怨退化性關節炎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困擾。像這樣的病患已經有輕微的憂鬱傾向,日後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較大。

而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睡眠品質,長期睡眠不足,也是導致憂鬱的原因之一;嚴重的話,甚至會引起自殺。楊聰財曾碰過一位同時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因為活動時會喘,自我懊惱、心生不快,最後吞下大量糖尿病藥物,燒壞了胰臟。

行動力強或孤獨者挫敗感更重

「尤其對行動力特強,或坐不住的人更具影響,憂鬱比例也會大增。」楊聰財解釋:因為慢性病讓生活受限制,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下,挫敗感更重!

他也提到,有些人在生活上很少得到照應及支持,例如獨居老人或榮民之家的老伯伯,由於年輕時活動力旺盛,能隨心支配身體的行動力,等到年紀大了,沒有家人陪伴,心理問題更嚴重。

要注意的是,現在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會發生。楊聰財進一步指出,如果常常使用膝關節、髖關節,或是肥胖者,合併產生其他疾病的機率也相對較大。因此,控制體重、保護關節是非常重要的事。

5招學習與關節炎和平共處

人常會因「失去」而心生挫敗感、憂鬱感,加上退化性關節炎是很難治癒的病,因此患者一定要學習與病症相處,並且獲得相關知識,像是「如何正確運動」等,同時建立個人的健康習慣,減緩病症,就能夠減輕心理壓力。另外,醫療護理人員也可透過媒體宣傳開導的方式,協助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快樂生活,走出憂鬱陰霾。以下5招,能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生活方式,讀者不妨試試。

1. 提升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的好壞,會影響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情緒,家屬與患者可由此著手,例如改善家中設備、增加需要的輔具,或多與人接觸等,都是不錯的方法。而坐、站、躺等生活中常運用到的動作,同樣姿勢不要維持過久,就不致讓身體僵化。記得「動一下便休息一下」,並且準備輔助工具,如柺杖。

2. 配合正確服藥

藉由藥物改善症狀,減少副作用產生,也能擁有好心情,所以按時吃藥,配合醫師開立的藥物讓病症減輕,也許一年只會發生1~2次,只要自己知道如何處理,就能降低病症對自身造成的困擾。

3. 做適當的運動

除了生活習慣、藥物治療外,為了不讓身體變僵硬一定要「多動」。「多動」是指做適當的運動,不要過度或隨便動一動,散步或快走、游泳、躺著活動等都是不錯的方法。通常關節活動3~10次就能達到「動」的效果,因此,調整活動步調、注重關節保養、適時熱敷及冷敷、多學習自我照顧技巧,都可以讓疼痛減低,增加肌肉、關節和韌帶的力量、彈性,減輕心理的陰霾。

4. 建立互動生活模式

既然自己不方便出門,那麼,就請親戚朋友到家裡閒話家常。不要只顧怨天尤人,要主動積極地從生活中找到重心。

5. 了解病症並尋求諮詢

自己照顧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事。患者要盡量蒐集並了解退化性關節炎相關知識,並且主動參與治療,同時,也要取得資源,如爭取政府編列相關病症的補助款。

另外,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疾病,除了看骨科、復建科控制發炎症狀,如果病患想要尋求心理層面的協助,一般大型綜合醫院的精神科,或提供心理諮詢的單位,都是不錯的選擇。病患若是住院,可以利用「照會」方式看診,否則得掛號;民間團體也有相關的協會可供諮詢。再者,也可尋求類似國外「病友會」團體的支持。

身體放鬆 腦袋放空

饒紀倫指出,通常醫生都會針對病患可能需要的照護,研擬出許多治療方法。不過,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病人及家屬千萬不要放棄,要常常與醫生或醫療相關人員溝通,如果自己覺得治療不如預期,要直接告訴醫生,選擇其他治療方式。

復建和心理治療是一條漫長的路,凡事一定要自己去體會、多想想自己和家人的好。在生活作息上,要有一定的休息時間,提醒自己「適當的活動、適當的休息」,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楊聰財建議病患將「身體放鬆、腦袋放空」,這樣一來,減輕心理的壓力,就不是一件難事。

家有退化性關節炎病患,怎麼減輕他的心理壓力?

不建議的做法:為人子女經常推著生病的父母看不同的門診,但是,只靠求醫對改善病情幫助有限。

建議的做法:多注意病患的感受,認清退化性關節炎的嚴重性與影響,並且調整為最符合病況的生活方式,例如

1.購買束腰、束腹。

2.增加或改善家裡設備。

3.將家中的水龍頭更換成左右開關或紅外線裝置。

4.把馬桶換成紅外線或噴水式,方便長者如廁,都對減緩病情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