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感覺像是上一個世紀的疾病,怎麼會捲土重來?孩童時期接種過卡介苗,為何還可能感染?有人說,不當的治療比不治療更糟,治療上又要注意什麼?
媽媽是全家幸福最重要的關鍵,只要媽媽不健康、不快樂,全家人的生活品質立刻降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家中有老人、小孩罹患慢性病,媽媽的工作負荷也必然增加,同樣會緊皺眉頭、難展歡顏。因此,絕大多數的媽媽,通常把注意力放在先生、小孩身上,對一些來勢洶洶的傳染病如SARS、登革熱、腸病毒……聞之色變、提防再三,但對於一些看起來像「小病」,其實背後隱藏著可怕危機的慢性傳染病卻十分陌生,其中,最可能拖垮媽媽的健康,同時禍延家人的傳染病,便是症狀和感冒十分近似的肺結核症。
其實,非但國人不熟悉肺結核症,即使是年輕一輩的家醫科、內科醫生,在判讀肺結核患者的X光片時,也常陌生得錯誤百出,導致近幾年來,肺結核不但成為台灣最大宗的法定傳染病,同時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傳染病。
台灣每年新增病例1萬5千人
肺結核在四、五十年代,是台灣相當流行的傳染病,自從發明了對肺結核治療非常有效的藥物,同時新生兒全面施打卡介苗後,全世界(包括台灣)肺結核的盛行率及死亡率一度慢慢降低。
但近年來,肺結核有反撲的現象,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病例高達15000人,其中有6000?8000人是屬於開放性肺結核。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提醒,台灣肺結核的傳染發生率比國外高很多,近年來還持續升高。
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目前肺結核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80人(已開發國家約為10人),死亡率約為9%,平均一天有3?4人死亡,所以在國人死因排行榜上,早就竄到前頭,始終徘徊在第11、12名。
值得憂心的是,由於無知和輕忽,也擔心被貼上「落伍」的歧視標籤,台灣開放性結核病患雖有一成具傳染力,卻照常生活、工作、上學,幾乎不會自我隔離。這些隱藏在社會角落的不定時炸彈,不但使防疫缺口充滿潰堤的危機,更使得體能狀況較弱的老人、兒童、婦女,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中。
有鑑於此,今年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衛生署不同於往年的安靜度過,反而大張旗鼓的舉辦「2004年結核病防治政策會議」,不但強力宣示高達29億餘元的第三階段五年計畫防治政策,還將在今年內,在台灣北中南東設置六家後送收容醫院,完整建構結核病診療網、建立結核病院內感染控制制度,以提高肺結核的診療正確率及治癒率。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