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身體狀況跟著血糖數值起起伏伏,掌握哪些數值代表控制良好?用藥、運動又要注意什麼?在家用血糖機量血糖,哪些細節不能馬虎?讓專家為你解答!
婉華的父親最近被檢驗出血糖過高,雖然還只是前期,但若控制不好,將來很可能變成糖尿病患者。婉華雖然時常聽到「糖尿病」一詞,但當這項代謝疾病真的朝著自家人的健康襲捲而來時,才發現原來對於糖尿病的了解少之又少。到底糖尿病要怎麼判定?病患及其家人又該怎麼自救?
了解糖尿病判讀
正確量測血糖值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說,糖尿病在臨床上一般會有「三多一少」的症狀――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少。以往都是等到這些症狀出現一段時間後,人們才開始警覺,所以過去診斷出來的病患大多已是糖尿病晚期。
不過,現在檢驗技術非常發達,各醫院也有很多檢測血糖的儀器,所以一般對糖尿病的評估定義為:飯前(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即為糖尿病患者。如果飯前空腹血糖超過100mg/dl,但未達126mg/dl,稱為血糖不耐症,建議去醫院做「口服耐糖試驗」,進一步檢測飯後2小時之血糖值有無超過200mg/dl,一旦超過,也會被診斷為糖尿病患者。
為什麼要以飯前空腹血糖100mg/dl、126mg/dl為指標?杜思德醫師表示,許多研究指出,當血糖超過這個閾值時,身體大、小血管發生相關併發症的機率就會上升。
就算身體沒有不舒服,如果飯後2小時之血糖值超過200mg/dl,血管細胞還是會受損,導致血管、神經病變,增加各器官病變的機率。因此,杜思德醫師呼籲,絕不能因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就不理會血糖的高低變化。
何時測量血糖最準確?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張媚也說,通常測量空腹血糖要先空腹8小時;測量飯後血糖則要在飯後2小時測量,而所謂「飯後」的計算方式,是指從吃下第一口食物的時間點開始推算,經過2小時後測量的數值最為準確,換句話說,如果從吃第一口食物到吃完花了半小時,就是最好再過一個半小時來測量血糖。有時難免會遇到喜宴或是聚餐,可能一頓飯吃了3小時,當然就另當別論了。
追蹤糖化血色素
預防糖尿病惡化
杜思德醫師說,一旦曾有糖尿病或血糖方面的疑慮,就要定期監測血糖和做檢查。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評估標準,除了原本的飯前、飯後血糖值之外,近年又新增「糖化血色素」的診斷標準。
「飯前或飯後的血糖,都是代表當下的血糖狀況。但人體的血糖是不斷變動的,所以現在臨床上會再多檢測一項『糖化血色素』,以了解過去3個月內血糖控制的情形。」
杜思德醫師表示,糖化血色素其中六至七成取決於最近1個月的血糖變化,而另外有將近四成是前2個月的血糖數據。其檢測結果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約為6,而6.5以上即稱為糖尿病患者。
一般糖尿病患最好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若在6~6.5間則稱為糖尿病前期,也就是飯前血糖值多半正常,但飯後血糖會落在140~200mg/dl之間,屬於「葡萄糖耐受不良」者,表示未來10年內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大為提高。
杜思德醫師說,此一族群,約有1/3的人口最後真的成為「名符其實」的糖尿病患,因此呼籲民眾,如果檢查結果顯示為糖尿病前期,雖不見得需要服藥控制,但一定要開始改變自身的生活型態,加上認真控制、定期追蹤,才能預防糖尿病上身。
記錄血糖數據
計算「配對血糖」值
除了上述幾項判別糖尿病的方式之外,杜思德醫師說,目前臨床上也開始注意所謂的「配對血糖」。「配對血糖」是用飯後2小時之血糖值,減去飯前血糖值,其所得到的數據不超過50mg/dl即為理想狀況。
一旦配對血糖超過50mg/dl,代表飯後血糖值偏高,且與飯前血糖值差距甚大,則可高度懷疑胰臟分解澱粉和油脂的功能出了問題。「有些人飯前血糖值正常,但是飯後血糖飆至200、300mg/dl,甚至高達400mg/dl,這都屬於糖尿病的症狀之一。」
杜思德醫師表示,臨床上會用「如同在坐雲霄飛車」來形容上述狀況。而許多研究顯示,病患血糖忽高忽低,起伏不定,造成血糖波動大時,患者即便糖化血色素的檢測結果還不錯,但是罹患微小血管併發症的機率卻增加了。因此,目前對於糖尿病的控制,不只是飯前與糖化血色素之數值要正常,也期望患者的飯後血糖值能控制達標。
一般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值應控制在180mg/dl以下,若低於140mg/dl更好。如果超過200mg/dl,可藉由飲食上的調整來控制,或是使用針對飯後血糖控制的藥物予以輔助。
勿抗拒服藥才能有效控制
避免併發症
如果醫師認為患者必須吃藥治療,病人一定要配合,同時改變飲食、運動及生活型態,才有可能讓情況好轉。張媚副教授說,有糖尿病就代表體內胰島細胞無法正常運作,才會導致體內胰島素分泌與血糖平衡機制出狀況。如果血糖已逐漸升高,患者卻還是堅持不服藥或不重視,只會讓這些細胞加倍受損,所以當醫師研判必須吃藥時,最好遵照醫囑,千萬不要自作主張。
而所謂「改變生活型態」,就是調整作息、飲食和運動來控制血糖。特別是「運動」,張媚副教授指出「不管患者血糖控制是否不錯,我們都會鼓勵糖尿病患者多運動。除可提升新陳代謝,對身體各方面都會帶來很多好處之外,更能促進肌肉和血液中葡萄糖的分解和運用,對於血糖代謝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無法一口氣做足運動量的人,張媚副教授表示,目前臨床上會鼓勵病人「分段」來做運動,就算每次15分鐘,一天至少做1次,長期下來也會有很好的效果。尤其對於年紀較大的患者來說,就算沒有到達每週運動150分鐘的標準,有運動都比沒運動好。
掌握2大關鍵
正確使用血糖機
目前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監測血糖的機器,都會附上說明書,教民眾如何自己在家測血糖。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張媚表示,血糖機的使用有幾項共通原則,例如:測量前應清潔雙手,等皮膚上消毒的酒精乾了才扎針,確定試紙在有效期限內,確定機器操作步驟正確等。不過,以下2個重點容易被忽略,使用時要特別注意:
1. 試紙開封後盡快用完
血糖機的試紙一盒通常是25或50片裝,但由於試紙十分昂貴,有些患者會為了省著用而減少測量次數,像是一個星期只量一次,或心血來潮久久才測量一次。
張媚副教授提醒,台灣屬於濕氣較重的熱帶、亞熱帶,試紙開封後很容易受潮變質,量出來的數據可能不準確,所以一旦開封最好在3個月內用完,即使包裝上標示的有效期限還沒到,也要更換。千萬別為了捨不得用試紙,而將試紙放到過期變質。
2. 定期校正血糖機
如果患者發現最近測量的數據,無故出現過高或過低的情形,可能是血糖機需要校正。張媚副教授建議,患者可帶著自己的血糖機,前往醫院抽血且同時測量,比對兩個數據,確認機台是否失準。
如果需要校正,可詢問原來販售血糖機的廠商或藥局,可否將機台送回公司。此外,部分醫療機構也有提供此項服務,可定期將血糖機送去校正,降低數據的失誤率。
感謝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張媚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