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預約快樂 3個小方法,讓自己愈來愈有信心

3個小方法,讓自己愈來愈有信心

出處/ 2016年6月號/第34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465
收藏 瀏覽數 : 8465
3個小方法,讓自己愈來愈有信心

「每個人都想成為有自信、受歡迎的人!」建議可透過以下做法,讓自己變得更有自信,並將自身能力擴及對社會群體組織做貢獻。


方法1
從小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累積旁人肯定

親子教育專家吳娟瑜建議想培養自信的人,要透過小成長,累積小成功,最後找到自信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說,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團體單位,透過從小在家庭中練習幫助家人或做家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日後進入學校、工作職場,也要常思考怎麼做能有成長性,對同儕及團體有貢獻。透過能力的展現,累積旁人的肯定,能讓自己認知到自身是個有能力的人,一步步累積出自信。


方法2
勇敢走出舒適圈,不斷學習

吳娟瑜提醒想培養自信的人,一定要「走出舒適圈,突破自我框架」。她表示前後花了十年,才讓原本沒自信的自己脫胎換骨,能在大眾面前演講。

她坦言是從自我探索的三個S著手──Search(自我探索)、Study(不斷學習)、Strengthen(增強自我),當她找到自己沒自信的根源後,先透過持續學習和閱讀,找尋可以鼓勵自我的話語,或是看別人成功的案例激勵自己,再不斷接觸及學習新領域,為生命提供能量,找到人生定位。已當阿嬤的她仍每天至少看半小時的書,同時努力寫作、演講,累積經驗和能力。

至於要如何提升自我價值感,吳娟瑜說:就是「感受+覺察+行動=成長」。她鼓勵上了年紀的朋友,不妨透過「記憶改寫」和「內心強大」,把過去多年來留在腦中揮之不去的缺乏信心畫面或負面記憶漸漸淡化掉,透過具體有效的行動,成為一個能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在成長和尋找自信的過程中,免不了遇到挫折、困難,以及別人的嘲諷和不看好。例如:在進修期間,吳娟瑜每一年要到國外讀書4個月,慢慢把學分修完,才拿得到學位。因為課程都排在臺灣寒假期間,必然會跟臺灣的年節有所衝突,第1年先生樂見其成、完全支持,但從第2年開始,態度就變得有些猶豫,第3、4年就希望她不要再去了。

對吳娟瑜來說,每次離開家,心裡總是牽腸掛肚、放心不下,剛開始時也會因為思念家人而哭泣,甚至夢見孩子變回孩提時期,向她喊肚子餓的畫面等,但也因為經歷過出國念書的那段時光,才讓她重新學習情感和經濟的獨立,這種感覺就像脫離了原生家庭的臍帶,好好出去整頓一下再回來。

方法3
幫助別人,更能肯定自己

林惠蓉心理師認為,一般業務員訓練或服務員培訓,常喜歡大聲「喊口號」或隊呼,藉由團隊某種儀式來鼓舞士氣,達到員工自我打氣的目的,但這方式對增強個人自信心的效果較為短暫。一個有自信的人,應該會對自己「滿意」,並喜歡自己、接納自己,這時再去幫助別人、服務別人,通常也比較容易增加對自己的喜歡。

也就是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行善的人在幫助別人、照顧別人的同時,會對自己產生正面的觀感,覺得自己的能力、善心和善行「還蠻棒的!」也深信自己是個有能力、有價值的人,可以幫別人做一些事情,就比較容易對自己感到滿意,自己變得更快樂,也會比較有自信心。

林惠蓉建議想找自信的人,不妨投入志願服務的行列。「不論來自別人的稱讚、鼓勵、肯定、感謝,都是一種回餽,可以點滴累積自己的自信。」

吳娟瑜提醒,越晚開始尋找自信和自我的人,勢必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去探索、學習和精進自我。不過,她堅信「尋找自信永遠不遲」。無論處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只要願意開始,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何化缺點為優點?

管理大師史蒂芬˙科維認為,透過7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與不斷更新,就能由內而外改變自己,成為一個有自信、有魅力的人。

1. 積極主動
這是一種控制環境的能力,而不是讓環境來控制我們。應運用自我決斷的能力以及對不同環境的應變能力,來有效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 

2. 以終為始
必須能夠預見期望的結果,然後再集中精力於那些幫助實現結果的要務上。

3. 要事第一
必須要能夠管理自己,更要時刻圍繞在「以終為始」的習慣上,不斷進行心智創造的過程。

4. 雙贏思維
這是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概念,因為大多數的成果都是建立在雙贏基礎上。因此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尋求能夠實現雙贏的辦法。

5. 知彼解己
通過有效的溝通,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理解別人,也能夠被他人理解。 

6. 統合綜效
合作努力往往要比單槍匹馬獲得更多,所以應該建立這種創造性合作的習慣。

7. 不斷更新
要向過去的經驗學習,同時要鼓勵其他人也這麼做。視過往經歷為人們應對挑戰、發展更高能力的一項最重要資源。

(整理自《與成功有約》書中的7個習慣)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